任小铁获省直机关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征文一等奖

23.04.2015  13:47

  近日,省直机关党的建设研究会表彰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征文活动优秀文章,省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小铁撰写的《学习“三个转变”重要论述  加快质监事业改革创新》获一等奖。原文如下: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谈中国质量。从德国质量和中国市场、标准决定质量,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一系列论述,洞悉国情、瞄准前沿到统筹方略,由内到外,由点及面,丰富和拓展了党的十八大关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饱含了对建设质量强国的殷切期望,吹响了中国质量发展的集结号。特别是“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突出“创新、质量、品牌”,紧贴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道路方向,是党和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深入阐释和具体拓展,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科学论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于科学指导质监部门改革创新,推动“三个转变”,更好的发挥质监部门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的服务保障职能,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一、“三个转变”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选择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经发展成为进出口第一、经济体第二的全球制造大国和世界工厂,但远还不是创造强国、质量强国和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任重道远、艰难曲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保持经济充满活力,关键是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转变。“三个转变”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选择。

   (一)实现中国创造转变,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自主创新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产品虽然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比如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40%都要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实现中国制造规模与创造水平的协调同步,依靠创新驱动,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贸易增值。

    (二)实现中国质量转变,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国,俨然已是产品大国,但还不是质量强国。长期以来对于追求发展速度、过于追求经济规模,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的产品质量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忽视产品质量的提升,制造业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上仍处于中低端,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质量诚信意识不强。近年来发生的儿童玩具召回、婴幼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等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使中国产品质量遭遇严重信任危机。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损失高达685亿美元。其中有国外贸易保护问题,也有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才能更多地占有市场,更快地拓展市场,保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刻不容缓。

   (三)实现中国品牌转变,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品牌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现阶段,我国品牌建设与当前的制造大国地位不相适应,国际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3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2个,法国47个,日本41个,中国内地仅25个,相对于13亿人口明显属于“品牌第三世界”。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知名品牌,我国90%左右的出口产品都属于代工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莱维·多尔(Ravi  Dhar)教授认为,当中国拥有更多的全球品牌后,必将帮助建立整体的“中国品牌”,就好像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电子带动了“韩国品牌”,瑞士手表带动了“瑞士品牌”。只有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品牌创新,培育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品牌”,让更多的商品借助品牌走向世界,才能实现“中国产品”质的飞跃。

     二、发挥主力军作用 着力推动“三个转变

    总书记推动“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切中我国经济社会的要害,直接论及质量、标准、品牌等质监部门核心业务,既使我们倍受鼓舞、深受鞭策,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质监部门一定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为加快推动“三个转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优化质量发展机制和环境。 一是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加快质量安全、质量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将质量法制教育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质量法律法规教育。制定实施百万人质量教育培训计划,建立中小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增强追求卓越质量的社会意识,建设富有广东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二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出台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做好质量失信“黑名单”建章立制工作,公布一批严重质量失信企业。建立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以物品编码系统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广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专项整治。以食品、食用农产品、药品、妇女儿童用品、农资、建材为重点,对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生产聚集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城中村、建筑工地、中小学校园等重点场所,开展综合治理。二是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加强执法协作,健全违法案件快速反应和联动执法机制,着力打大要案、打利益链。出台对质量违法犯罪案件的督查督办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两法”衔接配套制度。三是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平台,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处理质量纠纷。四是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加快推进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开展重点监管产品风险监测。完善进出境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收集网络,增强口岸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能力。

   (三)加强先进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制订完善并实施我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与路线图。加强汽车、装备制造、船舶、钢铁、石化、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数控机床及系统等先进制造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二是大力推广标准联盟。在家用电器、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专业镇和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标准联盟,推动联盟标准向两端延伸,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向高端进军,倒逼小微企业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推动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转化为标准,力争每年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数量不少于1300个,全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0项以上,参加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能力居全国前列。

   (四)大力打造广货品牌优质形象。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品牌培育规划,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质量管理能力。加强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推动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品牌保护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二是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合作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手段,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保我省知识产权产出重要指标和综合指标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三是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健全省市两级政府质量奖励体系,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突出的企业或组织给予表彰奖励,激励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以提高评审人员能力为重点,推进地方政府质量奖励工作。四是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各地政府加强质量工作,建设一批将质量提升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核心内容、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示范城市。

   (五)强化企业质量指导和服务。 一是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建立首负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责,质量主管人员负直接责任的要求,构建全环节责任追溯链条,指导企业健全质量安全内控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引导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二是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组织生产、经营和服务,鼓励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鼓励大型骨干企业率先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三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质量损失率。在大中型企业中引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个转变”与质监职能息息相关、紧密相联,“三个转变”是质监系统做好今后质量工作具体明确的行动纲领。推动“三个转变”,需要质监部门高举改革创新旗帜,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深化改革突破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质量治理体系,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

   (一)建设现代质量监管体系。 落实省政府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全面铺开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工作,并在食品相关产品、重要消费品监管等其他领域,全面推广实施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权益保护为基础、保险救济和社会救助为保障、质量检测和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为技术支撑、政府监管为一般强制的现代监管体系。

   (二)加快转变质监职能。 稳妥推进质监系统分级管理;认真编制部门权责清单,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加快构建职责定位清晰合理、履职程序便捷高效的职责体系。探索引入“负面清单”模式,除直接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的行政审批事项,其他的要逐步取消。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违法企业退出机制建设,着重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加强宏观引导、政策制定和秩序监督,强化准入标准、监管举措和基础服务。做好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三)维护国家市场技术权益。 突出技术监管,在政府职能分工中明确自身区别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核心工作,掌握国内标准话语权、维护计量基标准的自主权、坚守合格评定与认证认可的国家主权,努力维护国家市场技术权益,防范国外市场技术垄断。

   (四)抓好技术机构改革。 一方面,深入推进分类改革。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探索建立由非利益相关方担任理事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发挥在全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中的配合牵头作用,从保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公正性、保障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出发,合理界定公益性技术机构和经营性技术机构范围,重点加快同类产品、同类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省局党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