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桥大通桥“张冠李戴” 麻石成球场凳子

30.06.2014  10:12

  南城文化广场内放置着一座明代的红砂岩石桥,有专家学者指出,这座桥是大通桥。本版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 陈栋 摄

桥上挂着“平津桥”字样的牌。

桥上的石板上长满苔藓。

  2004年,南城辟建鸿福西路,平津桥被拆除,放置在沙池大厦的麻石被砌成篮球场石凳。

   平津桥重修石碑立在了大通桥旁 “张冠李戴”让人分不清

  学者指出,放置在南城文化广场的古桥是大通桥

  真正的平津桥已被拆除,桥头拆下的麻石被砌成沙池大厦后篮球场的石凳

   东莞时间网讯 南城文化广场内放置着一座明代的红砂岩石桥,桥上挂着“平津桥”字样的牌,市民会认为它叫平津桥。然而有学者指出,这座桥并非平津桥,而是大通桥。

  据东莞地方志学者、《南城区志》编撰者翟学良老先生考证,两桥位置相近,均是扩建鸿福西路时拆掉的。现平津桥上拆下的麻石,放置在沙池大厦篮球场上,作为石凳。

   南城文化广场上的明代红石桥

  从宏远大桥下方往南边走,有一座单拱双墩式斜桥。桥长12.5米,宽2.5米,两端各设十三级台阶。桥面中间高,两端稍低,采用莞邑特有的红砂岩石材砌成,保存较完整。两端步阶底保留有四块精美的石雕花卉纹饰,桥栏杆有些破损。两侧立有两块重修平津桥的石碑,分别刻于万历三十六年和乾隆三十一年。

  记者在桥身发现两块新制的金属牌匾,一块写着“平津桥,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另一块写着:“本桥始建于明代,原址位于正在兴建的西三环路南城段(头圩村),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这座见证了南城几百年沧桑变迁的古雅红石拱桥迁移到南城文化广场。鉴往知今,以此铭志。”落款为“南城区委、南城区办事处”。

   地方志学者称,平津桥被“张冠李戴

  “你在南城文化广场看到的并不是平津桥,而是大通桥。”东莞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南城区志》总编翟学良老先生,却这样告诉记者。

  他随后解释,大通桥原来的位置在今鸿福西路南侧,距鸿福桥100米处。平津桥原址也在鸿福西路附近,是连通上边甲(今海雅百货的后侧)与新桥头(今元美广场一带)两地的桥梁。20世纪初建鸿福西路时,两座桥均被拆掉。大通桥后又被拼装完成,放置在南城文化广场内。

  “当时,从平津桥上拆下的两块重修石碑,与大通桥一起被放置在南城文化广场。大家以为那座是平津桥,其实是张冠李戴。”翟老表示,两桥均建于明代,时间则分先后。大通桥从前也广为人知,但因掌握的资料有限,无法考证其历史。

   真正的平津桥是乡绅王所建的麻石桥

  翟老先生向记者提供了《南城区志》样书,上面记录了一段他收集的关于平津桥的历史资料。

  “平津桥位于胜和上边甲坊与新桥头坊之间的溪流上,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篁村乡绅王所建。桥分布四节铺设花岗岩石条,两短两长,由三座楔形红石桥墩承载。总长20米,宽2.55米,石条的宽、高均为0.5米,5块并排,不设栏杆。西面桥头边有小土地庙,内置一块石碑,刻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王中区、张中噡等领头捐款集资重修的名单,还刻有工匠的名字。

  平津桥的这段历史,是翟老先生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74年)举人,黄村人张系撰写的《重修平津桥记》中获知的。

  “平津桥,吾乡往来必经之处,即邑城西南往来必经之处也。未有桥时,涉水者濡足褰裳,诚为艰阻。前明孝廉(举人)王公讳所者,建桥以渡之……悉化其险而归于平焉,平津之名意盖谓此……斯桥之制,下石上木……谋易以石……

  据文中描述,明代举人王所建造此桥,建桥前村民是涉水过河的。原为木桥,全用石料重修后,迄今已历200余年。

   平津桥的麻石已成沙池大厦篮球场的凳子

  翟老先生对平津桥非常熟悉。“民国期间,未开通公路之前,这座桥是由东莞县城去虎门的必经之路。虎门以前是军事要地,若从县城过去,必经新基的石英桥、篁村的平津桥。”翟老先生说。

  2004年,南城辟建鸿福西路,平津桥被拆除,放置在沙池大厦的篮球场上,后来这些麻石就被砌成了篮球场的石凳。

  在南城家乐福旁边沙池大厦后的篮球场上,记者见到一条长约20米的麻石凳。这些是否如翟老先生所说,就是平津桥上拆下的麻石呢?

  篮球场后方有一排排民房,周先生是其中一栋楼的主人。他在此土生土长,已60多岁了。他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以前这条巷子(篮球场与民居间的小巷)是一条麻石街,一路通到一座麻石桥,那座桥现在已经拆了,不过麻石还在,就是篮球场边石凳。

  周先生说,当时大家都称此桥为麻石桥,是否叫平津桥就不知。不过周先生也提到,桥头位置立的石碑,被搬到了一个公园里放置。

  周先生家隔壁,有一座红砖瓦房,里面住着一位93岁的婆婆。她说,60年代这排建筑曾都是商铺,门前的麻石街,是篁村最旺的一条街市。她家曾经是杂货铺,门对面则有许多卖菜、鱼、肉的摊档。街市后来被搬到百米远处,直至演变成了现今的沙苑市场。门前的麻石街,则被一堵墙堵住,自此消失。

   对话

  东莞时报:如今鸿福路一带商场林立,放眼都是平地,为何要修筑桥梁?

  翟学良:现在东莞许多地方看不到河涌,但其实河涌是存在的。比如现在富民步行街下方,仍然有条溪水流淌。南城商贸大厦后面,原来都是民房,叫沙池村,以前有条河涌,当地人称“筷子涌”。现在莞太路海雅百货段,还流淌着一条河涌,因河上方用水泥路面封住,很多人都没发现。

  东莞时报:建平津桥的王所是什么人?

  翟学良:王所是明代时的举人,当时篁村王氏很出色,曾出过好几个举人。

  东莞时报:两桥为何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翟学良:应该是有关文化部门上报时出现了错误,导致张冠李戴。现在重修平津桥的石碑放在大通桥旁,误导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