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张赐鑫近20年坚守一线抢救危重病人

20.12.2016  21:35

张赐鑫到病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一扇厚重的手术门,隔开了患者和亲属。门里,是病人和死神反复抗争;门外,是患者家属焦急的等待。奋战在这里的医生,早已习惯了这种忙碌而高度紧张的工作,在这个封闭的病房里体味成功抢救病人的快乐、生命逝去的悲伤和世间人情冷暖。

  平远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张赐鑫便是这些医生中的一员。从1998年毕业进入医院工作至今,周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张赐鑫来说,不变的是对骨科临床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20年来对无数患者的成功抢救。

  从小立志学医救人

  “当了近20多年的医生,每天不是在病房就是在手术室,从来没有和媒体打过交道,也不太会应对媒体。”笔者刚见到张赐鑫时,他显得有些拘谨。但相比应对媒体的生疏,当问题转到骨科、医院和病人时,张赐鑫便打开了话匣子,话语间充满着智慧和激情。

  “早在读小学时,我便有了学医的念头。”虽然很少向人提及这个从小萌生的志向,但说起当初选择学医的背景,张赐鑫仍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赐鑫50岁的叔父放牛时摔至骨折,因为家里穷无钱入院,只能用土方草药医治,三个月后便因感染并发症离开人世。叔父的早逝给张赐鑫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就是那时起,小小的他萌发了学医的念头。1995年高考时,尽管当时计算机专业十分热门,但张赐鑫还是选择了学医,并顺利考上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科学习。

  多次进修苦练医术

  深奥的医术在一般人看来枯燥无味,张赐鑫却有极大的兴趣。考入医学院后,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平时许多同学喜欢在考试前挑灯夜战,他却注意平时积累,常常在宿舍关灯后用手电筒学习至深夜。在学校的刻苦努力,让张赐鑫毕业后顺利进入平远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成为一名临床医生。

  从学校到医院,张赐鑫更加注重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他认为,要做好一名医生,仅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对医术的精益求精,才能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2006年,医院选派医生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修,深感医术缺乏的张赐鑫主动申请。在进修的半年时间里,尽管女儿还很小,但他没有休过一天假。进修回来后,他便带动科室开展开颅手术,成为医院的骨干医生。而此前,平远县人民医院遇到此类病人,要么安排其转院治疗,要么外请专家进行诊治。

  2012年,由于危重病人、大型手术救治不断增多,平远县人民医院再次选派张赐鑫到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进修半年。接到任务后,张赐鑫深感责任重大。为学到先进医术,他每天自带干粮“泡”在手术室,最长时曾连续待了14个小时。进修结束后,张赐鑫带回了桡骨远端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多项新技术,并开始主持平远县人民医院的骨科工作。

  一辈子只想当医生

  “看到病人术后苏醒过来的一刹那,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张赐鑫说,他觉得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从医的20年里,张赐鑫无数次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去年春节,东石镇一名18岁青年因车祸造成头脑严重损伤。送至医院时,病人已深度昏迷。张赐鑫立即为他施行脑双侧开颅手术,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后来病人恢复良好,渐渐有了意识。当了解到病人是单亲家庭且生活困难后,张赐鑫又带头并发动全科和社会各界捐款,为他筹得10多万元。

  “只要进入我们科室的病人,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地挽救他的生命。”张赐鑫介绍,骨科目前有6名医生、14名护士。自担任科主任以来,他引进教学模式,每次手术都会带领全科医生进行教学查房、阅片,术后交流总结,确保每一例手术成功。张赐鑫也先后撰写了3篇论文在国内重点期刊发表,其中颅骨缺损太钛网修补术获得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采访中,一名患者家属担心因骨折造成的腿肿难退做不了手术,两次找到张赐鑫提出质疑,甚至要求转院。张赐鑫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情况,终于让患者同意治疗方案。

  正是对医术精益求精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平远县人民医院的骨科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如今,医院骨科日住院病人从原来的25人增加到60人左右,转院率从原来的10%降至2%。

  “如果说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那对于我来说,就只想当医生。”张赐鑫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看到危重病人在手术后转危为安,恢复正常生活。

  (朱双玲  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