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乱而不淫只是部分人的虚假记忆

16.10.2015  14:22

【导语】 关于1980年代的回忆,一直充斥在近些年的媒体叙述上,根据野夫小说改编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上映后,更是将对1980年代的怀念推向了高峰,在亲历者的回忆中,80年代浪漫而温暖,充满诗情画意,毛尖深情赞颂80年代“乱而不淫”;野夫坚定认为80年代没有被过度美化,而是被过度遮蔽了。然而,在钱理群看来,关于80年代的想象可能过于理想化了,历史事实可能与主流叙述想去甚远。1980年代真的如此美好吗?还是一部分人建构的臆想?恐怕,后者的成分更大,至少,这种想象只是历史的一面。

乡恋》曾被定为“黄色歌曲”,受到暴风骤雨般批判。(图源网络)

1980年代思想没那么自由 批判从未远离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会越走越窄?》,这篇文章迅速引起全国范围内关于人性的大讨论,提出了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如何实现这一根本问题。随后掀起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王若水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一文中呼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心地位。

王若水的意见得到周扬支持,1983年3月,周扬在一次会议中提出:“过去对人性论、人道主义的错误批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个教训必须记取。”周扬的讲话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结果被认定为思想错误,10月下旬,全国范围内掀起批判运动,周扬被要求做检查,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王若水被免职,总编辑胡绩伟“辞职”。这场批判运动打断了文革以来的思想讨论热潮,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影响却足够深远。

除了知识界的批判运动,1980年代唱歌、跳舞都被与政治关联起来,会遭到批判,歌曲也会被分成不同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