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总店展出150件80年代珍贵广彩

20.07.2014  16:15
辉煌岁月——广彩名家八十年代作品展”将于7月22日~7月27日在广州市文物总店二楼展厅举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私营企业的增多,竞争激烈,外商的订单也出现下滑,广彩生产的质量受到影响,广彩厂的经营也面临困境。90年代后期,国营广彩厂面临改制的机遇,很多厂房用于出租,这个时期传出原来陈列大厅的展品出售的消息。当时,广州市文物总店马上奔赴芳村,收购这批陈列大厅的展品。”当年参与收购的广州市文物总店工艺部主管关女士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那些都是厂里大师的作品,参评获奖的作品,以及作为优秀生产样板的作品,可谓弥足珍贵。”关主管介绍,本次展出的150件作品为当时收购的作品中的精品,旨在为大家呈现“上世纪80年代,绝对是广彩创作承上启下、百花齐放的辉煌时代!”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如此形容。由广州市文物总店举办的“辉煌岁月——广彩名家八十年代作品展”将于7月22日~7月27日在广州市文物总店二楼展厅举行,此次展览汇集了国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80年代创作高峰期的名家精品150余件,再现了广彩辉煌时期的风采。

80年代大师精品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接受记者采访

    150件珍贵展品再现上世纪80年代广彩辉煌

  明清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手工艺行业也在相应的地区集中快速发展。特别到了清代,广东在广州口岸得以通商便利的优势下,各种手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广彩就是在外销的需求刺激下诞生,是广州工匠将景德镇的白瓷胎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加彩烘烧而成。

  一般而言,业界惯常所说的广彩,是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传统广彩,即因为满足欧洲市场需求,借助外地瓷胎在广州创烧的有着明显区域特征的彩瓷品种。其在不同时期,风格各有不同。

  由广州市文物总店举办的“辉煌岁月——广彩名家八十年代作品展”,主要展出了国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80年代创作高峰时期的150余件广彩精品,包括有谭炎、欧立勤、赵国垣、余培、司徒宁、王兆庭、陈满、王兆章、杨桂声等老一辈名家的广彩精品,也有翟惠玲、梁志勇、黄秀环、梁桂才、黄婉甜、黄思红等新生代名家的广彩精品。

  据了解,1957年8月,广彩厂加工场转由市工艺美术联社接管,改为地方国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1979年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广彩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全厂职工增至500多人,至1980年职工近千人。这个时期的国营广彩厂,从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私营企业的增多,竞争激烈,外商的订单也出现下滑,广彩生产的质量受到影响,广彩厂的经营也面临困境。90年代后期,国营广彩厂面临改制的机遇,很多厂房用于出租,这个时期传出原来陈列大厅的展品出售的消息。当时,广州市文物总店马上奔赴芳村,收购这批陈列大厅的展品。”当年参与收购的广州市文物总店工艺部主管关女士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那些都是厂里大师的作品,参评获奖的作品,以及作为优秀生产样板的作品,可谓弥足珍贵。”关主管介绍,本次展出的150件作品为当时收购的作品中的精品,旨在为大家呈现国营广彩厂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面貌。

  题材丰富

  尽现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

  信息时报记者率先探营一睹展品风采:展品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涵盖人物、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昆虫、山水、博古、纹章、宗教等。“早期广彩多为订烧,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较少,以西方那种写实纹饰为主,有关中国的风土人情、家庭生活、中国的动植物、古典故事、杂剧等题材,都是外国人希望通过广彩画面了解‘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的体现。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沈咏梅告诉记者,广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它既有中国传统彩绘艺术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纹饰、又创造性地采用了西方的历史故事、宗教题材、神话传说和风俗人情为图案加以装饰。

  记者所见,船舶、航海、港口、交易场所、交易场景等常常出现在广彩瓷器上。“在广彩的装饰图案中,船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材之一。广州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交通连通水陆,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船舶。当时的珠江水面上,西方远航而来的船只与本地的各种船只,不论对于西方人还是本地人,都是最熟悉不过的主题。西方商船的船主或船长在订烧广彩瓷器时,会提出描绘他们船舶的要求,也是对最自己船舶和航海生涯的纪念。”沈咏梅如此介绍。

  “进入嘉庆、道光时期,广彩发展开始转型创新。欧洲瓷器生产崛起,订单下滑,广彩的出口转而面向美洲等市场,广彩的面貌也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浓艳的绿彩被大面积施用,之前暖色调风貌被大红大绿风貌取代,颜料由广彩艺人自行配制,彩绘技法又回到中国传统的彩绘技法,岭南折枝花果、鸟虫、暗八仙等被大量使用,回到中国传统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装饰手法。这种面貌一直延续至今。

  沈咏梅说:“新中国成立后新广彩的装饰基本延续嘉庆、道光转折期后形成的面貌。当然,时代的变迁必然带来艺术上不同的表现变化。广彩厂的艺人既从传统中吸收纹饰的装饰,也在当下的生活中进行创新性创作。

   对话

  翟惠玲:让人怀念的80年代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国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80年代的辉煌生产状况,记者特别采访了早于1972年进入广州织金彩瓷厂工作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1976年,国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迁往芳村大道97号,迁址后厂房比原来扩宽了数十倍,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同年,市政府批准该厂为对外开放单位,接待外国游客。为了使外宾了解广彩之历史及其产品,更特别在厂内设了陈列大厅。”说起这段历史,翟惠玲倍感自豪。

  翟惠玲告诉记者,当年在广州织金彩瓷厂工作,不仅工作环境好,而且工资待遇高。“当年,能够在广州织金彩瓷厂工作是一件特别令人艳羡的事情,看那上下班排成长龙的厂车,就知道有多风光!还有,每逢周六下午,在其他人都做到最为疲倦的时候,我们却凭着参观学习的规定到处取经。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外出写生机会,例如去西安、张家界、桂林等地采风写生。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绝对是广彩创作承上启下、百花齐放的辉煌时代!”翟惠玲介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老一辈的师傅专注于传统的追求和创作,而乐于接受西方美术影响的年轻一代则带来创作性尝试。例如,较她晚4年入厂的任斌强老师,由于他有着中国画的绘画功底,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广彩作品。

   行径六万公里的“高级定制

  据了解,18世纪以前,外销瓷器基本上由景德镇和德化两地提供。进入18世纪,得益于港口的便利,广州承接了外销彩瓷的烧造任务。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商船一般于每年冬季从欧洲起航,大约于第二年农历十月以前抵达广州。期间,等待十三行商人为其销售所带的货物,并配齐将要运回欧洲的中国货。

  “广州十三行的瓷器商人需要立即根据外商的订单,将手中库存白瓷胎批量加工成彩瓷,赶在12月至来年3月及时交付全部成品,以便欧洲商船能够随着新的季风到来时及时起航。欧洲商船大约七、八月回到欧洲,整个航程约耗时一年半,航行6万多公里。”广州市文物总店相关研究人员夏爱华介绍,广州瓷画师根据欧洲客商提供的样稿,完成彩画和烧造的工序,并交付给外商,这就是初创时期的广彩烧造。“这份耗时一年半,行径6万公里的订单,绝不逊色于今天的任何一样手工‘高级定制’!”夏爱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