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将达100%

03.12.2015  21:59

据中国之声《央广 新闻 》报道,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于2015年11月24号到25号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 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未来五年,首都功能将如何重新定位?怎样充分挖掘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彰显古都文化底蕴,创建魅力之都?

北京市文化局吕先富副局长做客中国之声直播间,直面社会关注和市民关心的问题,为听众和网友一对一答疑解惑。中国之声记者刘天思代表听众和网友向吕局长提问。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北京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为政府组成部分,北京市文化局如何一步一步稳步推进实现这个目标?

吕先富:全国文化中心是北京市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文化中心这个定位可以和全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很好的融合起来。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历史文化名城不等同于文化中心,文化中心需要下大力气建设,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要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立足全局,面向全国。“文化中心”应该是文化精品的创作中心、文化创意的培育中心、文化人才的集聚中心、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心、文化要素的配置中心、文化交流的展示中心。

为了夯实全国文化中心的基础,北京市文化局将在以下几方面紧抓落实:一是在中央明确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之后,要谋划好如何推进文化创新,增加人民的文化福利。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文化民生”,就是在老百姓的经济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能享受到哪些文化权益、文化福利,我们要发挥好北京“文化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二,我们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活力;

第三,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北京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的意见》,作为地方政府对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做出规定,其中有很多跟老百姓相关,包括要求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56个小时,并应当和居民的工作时间有所错位;建设四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从市一级到区县、乡镇、村一级。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是98%,接下来5年当中要达到100%。

第四方面是要着力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标准和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拿作品说话。

第五是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六,传承和创新并重,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我们会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积极推进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

现在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地位如何?占GDP的比重是多少?

吕先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是考察一个城市能否作为文化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10年前,2005年北京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按照发展支柱产业的目标来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近几年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从2010年的1697.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32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13.2%。考察一个产业是否是支柱产业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它在GDP的比重要达到5%,北京已经达到了13.2%。

北京当前正进行着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资源环境消耗大的,甚至完全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被疏解,以创新为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已经催生了包括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等文化业态。北京文化市场的消费潜力是非常大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激活北京的文化消费的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城市发展的方向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有助于推动北京向创意型城市转型。

中国之声评论员白中华:文化产业在北京经济结构里份额已经占到13.2%,我觉得5年占到20%应该是小意思,甚至是更多一些。经济理论有一个“微笑理论”,一边一个“嘴角”是科研创新和研发,另一个“嘴角”是 金融 物流、文化 旅游 、创意产业,“厚嘴唇”的部分就是制造业,也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北京这几年 “厚嘴唇”部分不断减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向两个嘴角延伸,北京有“微笑经济”这个意思。以前的GDP是非常沉重的,都是一些重工业的,钢铁、水泥等,现在都转移了,产生非常轻便的GDP,比如金融、物流、创意、文化旅游、网络 娱乐 、电影、电视、演出等,发展的是高、精、尖。希望北京在未来5年的发展当中,作为全国的样板,带来更多的经验。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