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焦虑症”多是自讨苦吃

05.02.2016  11:01

  ■ 赵志轩

  到了年终岁末,一些医院的心理诊室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面孔。不如同学混得好、年终评优没评上、春节放假的“人情债”,让他们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烦恼、兴趣减退等状况,有医生称之为“年关焦虑症”。

  按理说,同学比自己混得好,开了公司当了老板,本应衷心祝贺,可对有些人来说不是“知不足而后勇”,反而“抑郁”。这与其说是“年关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不如说其本人心理健康有问题。适度攀比,可以激发上进心,使整个人抖擞精神、焕发活力。但如果不顾“现实”和“人生际遇”,过度攀比、盲目攀比,就可能使自身心理受挫、突生失败感、一蹶不振。

  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在学生毕业前这样忠告他的学生: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同学聚会怎么成了一件危险的事?他认为,聚会会逼着你回头审视在刚毕业的短短几年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学的标准,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聚会时斜眼打量着周围汽车的品牌与款式,努力猜测着你的同学毕业后混得如何,以及你与他们的差距。在鸡尾酒会上,当听说哪些同学已经做了高级副总裁或者成为百万富豪时,你默默计算着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更糟糕的是,对5年后重聚场景的设想,会影响你现在做出的决定,你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职业,以便在短期内获得显赫的资历,或者很快赚大钱;将心中规划已久但是不会马上实现的梦想束之高阁。

  这位教授的建议看似极端和过分,但是他道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不要以他人成功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付出,更不应该以他人的成功坐标,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当许多人都在竞相追逐地位显赫、待遇丰厚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一种警觉:自己是不是离理性越来越远了?是不是离理想越来越近了?人的职业定位、事业定位、成功定位都不妨有个宽泛的“摇摆空间”,不必局限自我,更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一言以蔽之,“年关焦虑症”多是自寻烦恼、盲目攀比、自讨苦吃,有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