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农民耗时3年发明“废气进化器” 获国家专利

09.09.2014  17:48

图为田国栋做演示:将烟溶进水中后,水渐变颜色。刘力摄

图为田国栋的专利证书。刘力摄

  中新网重庆9月9日电 (刘力 蒋青琳)“其实,获得国家专利是小事,主要是我找到了解决废弃排放最简便而又实用有效的办法。”今年50岁的田国栋,耗时3年发明“废气进化器”,欲推广专利技术,为治理雾霾做贡献。

  9日,中新网记者抵达重庆酉阳县龙潭镇梅树村,面对面聆听农民田国栋讲诉他的发明历程。

   发明天赋初现 自制废气回收装置

  田国栋,原本是梅树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培养子女、维持生计,1990年,他与妻子到广州打工,从事汽车维修、不锈钢制作等工作。

  2010年底,田国栋在有着“废旧城”之称的广州省汕头市贵屿镇创业,投资十余万元,做起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电子元件和贵金属生意。生意开张一个多月,田国栋的作坊便因焚烧废旧电路板产生大量有污染的浓烟,被当地居民举报,致创业失败,损失近十万元。

  尽管如此,田国栋仍冷静思考,从中发现关于废气处理的问题。经了解,专业的废气处理是采用的布袋式脱硫、脱硝法,以及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汽车上使用的尾气净化装置,但技术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后续维护成本高。

  “有没有一种简便可行又投入较小的方法呢?”田国栋告诉记者,从那时起,自己便四处打听,后在民间了解到一种“烧炭式法”,采用废烟引入水里循环流动,来吸附一部分废气。

  受此启发,田国栋便根据此原理,动手制作了一台废气回收装置:一个圆柱形封闭式不锈钢桶,内部上方安装雾化喷淋系统,通过管道将废气引入钢桶,废气与水汽融合,将废气转换成废水。

  “处理废水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成本更低。”将废气回收装置在自家作坊试验后,“浓浓的黑烟进去,只有少量白烟出来,处理率起码在80%以上,效果很不错。”田国栋说。

   实现“零排放”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废气回收装置制作出来后,田国栋不幸生了一场大病,疗养期间,他无意间关注起有关雾霾的新闻,而雾霾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后,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与水蒸气结合形成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

  由此,田国栋联想到自己的废气净化装置,“当时就认为只要将装置改进一下,实现‘零排放’,就能从源头上解决雾霾形成的污染源了。”说易作难。田国栋告诉记者,当自己动手改进废气净化装置时,才发现处理率再提升百分之10%以上是件难事,而且废气当中有些污染物并不溶于水。

  为解决这一难题,田国栋反复实验,加压、扩大净化装置、增加喷雾装置等均达不到预期效果。两年时间里,田国栋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均投入到研究和改良净化器上,家庭重担全落在妻子石桂珍一人身上。

  “不但不挣钱,还要找我要钱。”石桂珍说,她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既要维持一家人生活,供儿子念大学,还要支持丈夫搞发明。

  “我深知妻子的不容易,所以更不能放弃自己已经专注多年的发明。”田国栋说,一直的坚持是有回报的,之后那一年,通过在原有净化器内增加混合、过滤设备,终于达到期望的处理效果,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欲推广进化器 为治理雾霾做贡献

  据田国栋介绍,他的废气净化器实现“零排放”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废气经过物理手段,使之溶于水或者形成悬浊液,形成“废水”,再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废水”处理成能循环使用的“清水”,最后排除固体废物并将“清水”再次使用。

  “我认为这个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田国栋说,目前自己能做的就是先将专利用于生产,产生效益,再进一步推广。贵屿镇是国内出名的“电子垃圾第一城”,废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明天自己就会去贵屿镇签合同、安装设备。

  “现在从事的是一项环保事业,我希望通过推广技术,利人利己,为治理雾霾做贡献。”田国栋坦言,道路再艰难也会一直坚持,正如发明这项技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