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区唯一900年古刹龟峰庵或将扩建

30.08.2015  11:54
在河源,塔与寺并存的建筑已不多,龟峰塔和塔下的龟峰庵(又名金花庙),就是其中之一。

  印度的佛塔传入中国后,原作埋藏僧人舍利子的阴森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佛塔孤高入云,寺庙安坐地面。

  在河源,塔与寺并存的建筑已不多,龟峰塔和塔下的龟峰庵(又名金花庙),就是其中之一。

  龟峰庵应是在南宋绍兴年间(距今近900年)龟峰塔修筑或重修时修建的,在明万历、清光绪年间及1998年重修过。时至今日,闹市中的狭小龟峰庵已不敷市区群众的需求。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有意对这个始建于南宋的古寺进行扩建。受印顺法师委派到河源福源寺任住持的明广师父表示,龟峰庵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很具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扩建龟峰古寺,也有利于引导市民积德向善。

  龟峰塔下的龟峰庵隐约可见

   与龟峰塔同时而建

  矗立在东江与新丰江交会处的龟峰塔,是河源标志性建筑之一,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承载着880多年风霜的龟峰塔,显得庄严雄伟,瑰丽秀拔。登上龟峰塔凭栏四眺,河源市区一览无余。

  塔下龟峰庵,又称龟峰寺、金花庙,亦有着数百年历史,是市区唯一保存的古寺庙。据记载,金花庙在明万历和清光绪年间曾重修过。1998年,市博物馆贷款50万元,在原址上再度重修。

  现存河源县最早的县志——康熙《河源县志》,就有收录龟峰庵的条目。关于龟峰庵的始建年代,1998年重修时,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对挖掘出来的牌匾、墙基等进行分析后表示,此庵应是在南宋绍兴年间龟峰塔修筑或重修时修建的。

  要追溯金花庙的历史,必须回顾1998年重修时的发现。

  黄东撰有《金花庙重修记》,对当年的发现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1998年,金花庙出土的文物有:“龟峰古刹”横题石匾一块:“天空诸色界”阴刻直题石联一块;残碑一块,另外还有几条麻石。

  这块“龟峰古刹”横题石匾,为花岗岩质,长193厘米,宽40厘米,楷书。据源城石狮李屋有关资料,以及当年黄东走访的90岁老人蔡其青的介绍,可以断定这块匾,为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有槎城之魁美誉的李焘(李斗野)所题。

  “天空诸色界”直题石联,应为上联,但下联并未找到。

  在这次重修中,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龟峰古刹”匾被放回北向侧门之上,这块上联也嵌回原来位置,同在北向侧门。

  在维修现场,黄东对金花庙前栋一处古墙基作了分析。地表以下约一米深的墙基为石灰混合土墙,他判断为明代重修时所砌。这混合土墙下面,还有另外的材质砌的墙,由青砖泥浆砌成。从青砖规格、颜色、质地和工艺上看,与龟峰塔身青砖一致。

  因此,黄东认为,金花庙是在南宋绍兴年间创建龟峰塔时同时修建的。

  这次重修出土的残碑,和上栋正梁上的记字,可以说明龟峰庵至少维修了两次。

   龟峰庵何时易名金花庙

  不知何时起,龟峰塔下龟峰庵易名为“金花庙”。在同治《河源县志》上,仍是写着“龟峰庵”:“在城东南塔下,临河土山上,二栋”。也不知是哪一次重修,龟峰庵供奉了“金花保子惠福夫人”,改称“金花庙”。

   金花娘娘是谁?

  据清代的《番禺县志》(卷五十三):“(金花)少为巫时,称为金花小娘,后没于仙湖之水,数日不坏,且有异香。里人陈光见而异之,偕众举殓,得香木如人形,因刻像立祠。祈嗣往往有验,后祠毁。(明)成化五年(1469年),巡抚陈濂重建,称为金花普主惠福夫人。张诩诗:”玉颜当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送落万人家‘。“阮元主修的《广东通志》基本采用了这个说法。

  关于金花娘娘的传说,古书《粤小记》载,“或曰,神本处女,有巡按夫人方娩,数日不下,几殆。梦神告曰:”请金花女至,则产矣。‘密访得之。甫至署,夫人果诞子。由此,无敢婚神者,神羞之,遂投湖死。粤人肖像以祀。神姓金,名花,当时人称为’金花小娘‘。以其令祐人生子,不当在处女之列,故称夫人云。“

  金花娘娘信仰原本主要流传于广州一带,因河源水路发达,金花信仰也传到了河源。在东江边上的龟峰塔下的龟峰庵,于是供奉起金花娘娘。

  1998年,黄东走访一些城中老人时,老人们还能回忆起年轻时所见的金花娘娘像和庙的大致布局:

  庙正门,原有一副用“金花”名字撰的嵌名联:“金风拂槎水,花雨洒龟山。”根据老人的回忆,黄东等将这副联石刻安放在大门。前些年,“金花庙”的匾额被挡,重新放了一个“龟峰古寺”的电脑制作的匾,注明是庚寅年(2000年)制作,对联也换成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住在金花庙附近的老人说,金花夫人神像一直保存在下角村蔡屋,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才被扔到东江河里。见过金花夫人神像的人都说,神像形神兼备,她身穿刺绣长裙,银冠绣履,耳戴赤金耳环,手戴足金戒指,微笑着坐在朱红色太师椅上。她的左右手各抱男女婴儿,裙下围绕着10个白白胖胖的赤身男女婴孩,个个面朝金花夫人,形态各异,都面带天真笑容。

  维修前,为尽量塑回当年的金花夫人像,黄东等到广州郊区单水坑重修后的金花庙时,发现该庙内供奉的金花夫人神像,与河源民间传说的一样,于是请南海陶瓷厂的师傅,按此像再塑一个,供放在庙里。

  老人们还回忆,金花庙是东江有名的小庙,特别灵验,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金花夫人诞和春节期间香火特别旺盛,其他时间来庙的人也络绎不绝。

  印顺法师有意扩建金花庙

  1949年解放后,不少旧建筑被征作他用,金花庙也不例外,于1952年被县水文站改建为办公室的职工宿舍。

  “文革”结束,1978年7月18日,广东省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公布,龟峰塔列为34个项目之一。1988年,为落实龟峰塔的保护范围,金花庙也收归河源县博物馆管理。

  1998年1月,省文化厅同意金花庙维修,经费自筹。市博物馆筹到50万元,请来省著名古建筑专家、华南工学院邓其生教授设计图纸,五华县一建公司承建。1998年10月28日,农历重阳,金花庙开工,1999年3月底竣工。

  据源城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测量的数据,金花庙坐西南向东北,由上、下两堂构成,面阔17.32米,总进深16.39米,占地面积284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瓦脊中间镶嵌葫芦顶,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原为夯土墙,重修后改砌混凝土,砖木结构。下堂前有天井。

  正殿供着三尊大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祖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旁边供奉着专司妇女生育的金花娘娘,药师佛旁是千手观音像。

  2015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来自市区等地的市民前往龟峰寺“浴佛”,但狭小的殿堂,只能容纳三四十人,对宗教工作的开展有较明显的局限。

  2000年出版的《河源县志》记载,到解放前夕,全市仍存寺庵51间,和尚200多人,尼姑300多人;道教宫、观、坛、庙100多所。新中国成立后,和尚、尼姑大多还俗,佛教、道教活动停止。到2015年8月,源城区的古寺庙只剩龟峰塔东的龟峰庵,只存框架的双下谭公爷庙。

  为此,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有意对这个始建于南宋的龟峰古寺进行扩建,并在本月初与市宗教局负责人初步接洽协商过。印顺法师2000年在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出家,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现任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弘法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受印顺法师委派到河源福源寺任住持的明广师父表示,扩建龟峰古寺,有利于本地信众开展宗教活动,同时,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很具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能获得河源党政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供职于市直某事业单位的吴女士表示,进出宗教场所的人,也许并不都是信众,而只是宗教思想、建筑、历史、文化爱好者。宗教都是教人向善,佛家讲究“因果报应”,种善因,则收善果,种恶因,则将受到恶报,与儒家思想“为善最乐”、“乐善好施”异曲同工,引导人们积德行善,因此,龟峰寺的扩建,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