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后东莞市民有望喝上西江水 水质会更好

13.11.2015  18:01

东莞市水务局局长袁丽群。(记者 郑志波 摄)

目前,东莞超过80%的饮用水从东江取水。(资料图 记者 陈栋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当今社会,水资源已成为无价之宝,饮用水安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内涝整治,件件事都是“水”字当头。近日,市水务局局长袁丽群在接受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基层行”采访团采访时,回应了涉水事务中的民生热点问题。袁丽群透露,目前全市市级水厂出厂水合格率为100%,东莞积极参与“西水东调”工程,为莞开辟新的备用水源。该工程预计2017年开工、2022年完工,也就是说,7年后,东莞市民有望喝上水质更好的西江水。针对广大市民关注的南城等地内涝问题,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城正计划投入4.9亿元,对排查出的26个内涝点进行整治,21个点有望在明年雨季前完成。与此同时,市区排水防涝的综合规划也正在编制中。

饮用水安全

市级水厂出厂水合格率100%

饮用水安全事关民生大事。每个月,我们都能看到水务部门公布的全市水厂水质公报。针对全市的饮水水质情况,袁丽群说,全市现有人工监测点705个,在线监测点112个,能对全市的出厂水、管网水和二次供水进行全面监测。目前,全市出厂水综合合格率市级水厂为100%,镇级水厂为99.8%,村级水厂为99.5%,明显优于国家水质综合合格率95%的标准,基本满足全市安全用水的要求。

袁丽群说,从2012年至今,全市共关停整合了15家村级水厂,村级水厂数量从原来的68家减少至53家。村级水厂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水平差,水质难有保障,接下来将加大村级水厂整合力度,通过推动“一镇一水企”工作,科学规划、合理整合供水资源,提升优化行业管理水平。

同时,市水务局积极加大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推进28座具有重要饮用功能水库的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目前,5座水库区划成果已获得省政府批复;10座水库(包括8座联网水库)区划成果已通过市政府核定并于今年4月移交市环保局负责,由市环保局按程序报批;其他13座水库区划成果已基本完成,将分批上报市政府核定后再移交市环保局。

此外,全市还对50座已划定水功能区并具有饮用功能的水库实施“库长制”,落实对饮用水源水库保护的工作责任。

水源工程

“西水东调”提速  东莞有望喝上西江水

目前,东莞超过80%的饮用水从东江取水,水源单一成为东莞用水安全的一个隐忧。

为了寻找备用水源,东莞这些年没少花力气。比如,建设江库联网工程,打造东莞备用水缸以及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都将为莞带来新的水源。

袁丽群介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即备受关注的“西水东调”工程,是国务院和我省推动实施的重点战略工程,工程 投资 约400亿元,从西江取水调往广州市南沙区、东莞市、深圳市等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初步拟定分配给我市水量为4.33亿立方米。该工程目前正加紧编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时已启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相关工作。按照省的总体实施安排,2017年底前主体工程开工,计划2022年完工。

据悉,省水利厅领导日前在东莞做专项调研时要求,尽快启动该工程在东莞境内的水源配置、水源利用及水厂布局整合等专项论证和研究工作。

“经过番禺、穿过珠江口,东莞市民未来将喝上西江水,比东江水质更好。”袁丽群说。此外,东莞自身的江库联网二期工程(松木山水库至同沙水库段)实施方案已获市政府批复同意实施,估算投资4.45亿元,现已处于勘察设计阶段。

目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正在提速。按照规划,东莞市民有望在2022年喝到水质更好的西江水。

水污染治理

同沙水库已经完成环库截污工作

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是东莞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之一。对此,袁丽群表示,市水务局将按照全市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重点推进“两网、两河、两库”建设。

在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上,目前21个整治项目区获得中央及省财政补贴2.2亿元,中堂镇4个项目区竣工验收,麻涌3个项目区已完工,沙田-2项目区正动工建设,其他项目区正在加快开展相关工作。在内河涌治理方面,今年全市计划整治33条内河涌,目前8条河涌完成整治,13条河涌正在开展整治工作,12条河涌正办理前期工作。

针对部分水库存在水质污浊、富营养化,8座联网水库水质堪忧等问题,袁丽群表示,目前以松木山水库、同沙水库为示范的治理工作已经展开,力争用10年到15年时间,实现松木山水库和同沙水库的水质达到Ⅲ类以上。

目前,同沙水库环水库截污及尾水排放工程、东城雨季溢流污水处理工程已基本完工;松木山水库人工湿地与库尾截排工程、清淤工程正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市水务局副局长倪佳翔说,市水务局拟借鉴深圳等地的做法,推动松木山等重点水库的围蔽工作,以保护水环境。

内涝整治

南城拟投4.9亿元解决“水浸街”

今年以来,南城等地出现了新的内涝点,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如何破解“暴雨即涝”的尴尬?市水务局排水科科长叶淦升表示,今年的降雨强度和雨量偏大,5月份的几场大暴雨,导致南城金域中央、城市风景街等地出现了26个内涝点。

叶淦升说,针对这一问题,南城已制定初步整治方案,计划投资4.9个亿解决这些问题。其中21个内涝成因相对简单的点,拟采用清淤、增加雨水口等办法整治,预计明年雨季前可以完成;而要通过基建工程来整治的,可能要到2017年才能完成。

为何5月份被淹,到现在还不能动工?叶淦升解释,内涝整治前期工作太多,要先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同时还要摸查地下管线,随后才能制定方案,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还要立项并落实资金、进行招投标,最快也要一年时间才能开工。

叶淦升说,市水务局还在制定市区排水防涝的综合规划,完成后将根据综合规划制定综合性治涝计划,拟在十三五期间有效缓解市区内涝问题。同时,全市各镇(园区)也在编制排水专项规划,推动治涝工作。

此外,东莞将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拟选择黄沙河中医院附近的几公里进行实验,减少新开发区雨季河流径流量,让雨水在原地渗入地表,减少污染物流入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