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再现扒龙舟!主动对接中山容桂有何底气
容桂华口社区和中山黄圃镇的大岑村相隔着一条大岑沥,两地往来密切。
25日,经过一年多施工,由顺德和中山两地政府共同投入800多万元建设的容桂华口社区大岑头涵闸正式开通,来自桂洲大道的河水缓缓流入大岑沥,轻轻冲刷着静候多时的三艘龙舟。
河岸两边,华口社区和中山黄圃镇大岑村的民众都在热切期盼着一场久违的民俗活动。因河水污染、河涌堵塞而被迫中断的扒龙舟活动终于在25年后得以重新上演。
大岑沥是华口社区和中山黄圃镇大岑村两地共同的母亲河,两地以河为界,分水而治。但由于围堰御洪,加上污染日益严重,大岑沥变成头塞尾通的“死水”已有40多年。10多年来,两岸居民对整治大岑沥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跨界河涌治理需要两地政府协调推进,多年来悬而未决。
时过境迁,如今两地联手破冰的远不止这条内河涌。G105容桂南头路口立交改造工程也于本月22日开始围蔽施工。作为顺德的南大门,容桂与中山的东凤镇、南头镇、黄圃镇等均有接壤,但“主动对接中山”却是在顺德确定开放带动发展战略后才被提上日程,在此之前,容桂耿耿于怀的是“大批本土企业外迁中山”。
是什么促使容桂主动谋求合作?对接中山的背后容桂在谋什么篇布什么局?中山对此又作何回应?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蒋晓敏
联手治污
大岑沥将实现活水贯通
87岁的华口居民吴柳彩家住华口社区细沙路上,长约4.2公里、宽约60多米的大岑沥从她的家门口流过,对岸就是黄圃镇的大岑村,和同样临河而居的村民。
一座老旧的铁桥联系起河流两岸,铁桥一端是熙熙攘攘的大岑村菜市场。桥上车流人流川流不息,几十年来,两地居民民俗相近,通婚往来,早已熟悉得不分彼此。而且他们还被同一件事困扰多年,那就是作为两地主河涌的大岑沥已经黑臭不堪,但却迟迟等不来清淤疏浚之时。
1974年,一场洪水导致华口小学东侧决堤,出于防洪需要,彼时的顺德和中山两地将大岑头河段围堰,从此大岑沥由活水变成死水,当地居民称其为“头塞尾通”。“当时的水还很清澈,最深能有10多米,村里人经常下河游泳。”吴柳彩说。
1985年,华口与大岑在细沙路重修天后宫,此后两地每年都联合扒龙舟,有时连扒3天,成为端午期间的一大盛事。但随着经济发展,两地的工厂都渐渐多了起来,部分企业污水、居民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涌,加之大量的水浮莲疯长,垃圾满堆,大岑沥的水质每况愈下。
“大概从1992年开始,两地就不再举行下水扒龙舟了,改成了扒旱龙。”华口社区居委会办事员黄富强是土生土长的华口人,他表示被污染后的大岑沥水深仅一两米,彻底变成了一潭死水。
华口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黄活柏,历任华口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主任,也连任两届顺德区人大代表。近五六年来他锲而不舍地提交整治大岑沥的代表建议,但项目始终停留在立项阶段。“这涉及用地、资金等问题,需要两地政府协调推进,群众呼声很高,但社区一级的干着急无济于事。”黄活柏说。
2015年,顺德提出新一轮开放带动战略,容桂被定位为“顺德对接深圳、中山的桥头堡”,跟中山的交往日渐频繁。同年4月,经过多次协商,容桂和黄圃镇确定在容桂联围新建大岑头涵闸,由两地政府各出资一半,共投入建设资金超800万元,让大岑沥重获新生。
如今,涵闸配套工程完工,并与桂洲水道实现贯通,水体自净、交换能力慢慢恢复。黄活柏表示,将与黄圃相关部门继续沟通协调,推进河道清淤、河岸巩固、美化亮化等工作。
“去年村民为了庆祝大岑沥即将重新贯通活水,提前‘试水’举行游龙船,可惜由于河道淤积,龙舟扒了700多米就无法继续了。”黄富强说,去年华口村民还集资20多万元打造了一艘新龙舟,今年终于可以出水一展风采了。
路网一体
容桂争当顺德对接中山“桥头堡”
关于容桂和中山的邻里关系,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最为形象:在105国道上容桂与中山交接的南头路口,过去为了吸引容桂企业进驻,中山政府主动出资将容桂连接南头这端的桂新路修得平整顺畅,而容桂恰好相反,对完善通往中山的交通兴致不高。
实际上,10多年前,两地早就因为家电产业开始了自发的民间交流。回溯源头,中山北部片区家电产业带的起步和发展,与“中国家电第一镇”容桂的家电产业繁盛和外溢密不可分。近20年来,容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中山则以“上游供应商”“产业外溢承接地”的角色,对接容桂家电产业,逐渐走向产业成熟。如今家电企业沿105国道绵延了中山北部5个镇区,已经成为中山一大产业支柱。
比如,位于南头镇的奥马电器公司和位于东凤镇的伊莱特电器,其创始人都曾是容桂科龙的一员。据不完全统计,中山有约1/3的家电企业是顺德企业家创办的。
南头大桥、细滘大桥等两地“夹缝”区域的交通路况较差。比如每天约有近万人往返容桂和南头两地,南头路口因此成为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重灾区。
但这样的局面在两年前开始慢慢改变。顺德主动提出完善对接中山的交通,实现两地交通一体化。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区邦敏曾表示,他主政顺德后先后5次拜访中山,就是希望为容桂打通连接中山的南头路口,将南头路口改造成顺德的新门户,以便容桂对接中山,借力深中通道,对接深圳的创新资源溢出。
民间的往来上升为政府的行动。2015年,佛山与中山签订《中山佛山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提出在基础设施打通、产业经济对接、水环境共治、发展规划共融等多方面开展合作,由此顺德成为对接中山的先行区。
容桂与中山的交通连接项目开始紧锣密鼓推进。105国道南头路口快速化改造由顺德投入约2亿元新建六车道的跨线桥,打通交通瓶颈;容桂外环路对接中山加六线,由容桂外环路计划改造为双向6车道的道路,待顺德对外环路适当改建交叉口后,将实现与中山交通干线的无缝对接;还有佛山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中山轻轨2号线连接、碧桂路与中山纵4线连接等多个项目。
容桂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兴表示,今年容桂要全面实施“东望、南联、西融、北接、中聚”战略,容桂是中山进入顺德的门户,所以要向南联合中山,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两地错位发展,互相借势而上。
瞄准深圳
两地携手承接创新资源溢出
顺德意欲通过容桂向南挺进,那么中山是否有同样的默契向北延伸?答案是肯定的。
今年4月,中山召开组团式发展动员会,提出25镇区将组成由中心、东部、东北、西北、南部构成的组团模式。其中包括黄圃等3个镇的东北部组团将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重点对接广州、深圳和佛山。而包括南头、东凤、小榄等7个镇在内的西北部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家电等产业,重点对接广州、佛山、江门。
以区域一体化发展破解专业镇发展瓶颈,进而承接广深辐射和资源溢出,中山的组团发展战略与顺德的片区发展战略拥有异曲同工的产城融合逻辑,也注定了双方将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产业对接方面,立足产业特色和优势,两地在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可打造区域共同市场和产业平台。尤其佛山与中山都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点城市,两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将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做大做强。
此外,容桂和中山北部都以制造为主,产业相近,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困惑。因而在共建区域创新体系上,双方可共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平台,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交流合作。
当然,目前两个工业重镇步伐最为一致的均在提升和拓展产业承接能力和空间,以迎接深中通道通车后释放的红利。深中通道打通后,从深圳到中山只需要20分钟。中山以“打造珠西交通综合枢纽”的定位,全面掀起交通建设大会战。今后6年,将投入1400亿开展大交通建设,全面布局与深圳、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的交通对接,同时立足新交通格局布局产业平台。
顺德同样谋求能在深圳溢出效应中“分得一杯羹”。在碧桂路与容桂外环路西匝道新建工程完工后,将对接中山加六线直通“深中通道”,待整条线路完工后,容桂到深圳的车程有望由现在近2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
近水楼台的容桂是顺德挺进深圳腹地的“桥头堡”。容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龙仲英介绍,下阶段容桂将进一步强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引导,全力把容桂打造成资本筹集中心,最终成为新技术投资的转化中心,形成“深圳—容桂高新技术转化圈”。
聚焦
顺德中山谱写
“双城故事”
过去几年,在一批土生土长的企业因土地资源紧张而选择外迁。但随着这两年容桂主动开放,拉开融入珠三角湾区经济圈发展的大格局后,许多“外嫁”企业纷纷选择回迁。这也说明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相邻城市即使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携手合作却是大势所趋。
在业内人士看来,顺德和中山家电产业的发展、延伸、融通,主要是市场因素诱导而自发形成的。顺德是中国家电产业的核心区域,在其不断壮大后,家电产业以核心为原点,不断地向周围辐射,让整个产业链彻底共享上下游资源。
这种自发的互动过程,实际上已经让中山和容桂家电产业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比如,顺德家电商会约有200家中山籍企业加入,合作交往十分频繁。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容桂通过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加快开放的力度与深度,实现与中山深圳的战略共振,实现现有产业与外来资本的协同,实现从“广佛的边缘城镇”向“广佛城市的南门户、深中通道的接力点”的转身。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竞合中,容桂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以对接深圳为例,容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龙仲英认为,中山虽然通过深中通道连接深圳比容桂更近,且中山拥有翠亨新区及火炬开发区,但容桂的产业链、技术和资本在承接深圳溢出效应后的综合转化能力上更具优势。
容桂总商会会长孙志恒也提出,容桂的市场机制相对成熟、基础产业配套完善、行政环境相对公开透明,加之本土企业家的家乡情怀,只要条件允许,企业回流意向将非常强烈。
对于两地市民而言,环保共治、文化交流、公交互通是更热烈的期待。“容桂现在已经有三条公交分别对接中山三个镇,希望接下来继续拓宽交通要道,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对接,更加方便往来。”容桂市民林小涵说。
无论如何,当前在激烈城市竞争中,单个城市单打独斗已经很难杀出一条血路,只有与身边的城市相互补位,协同创新,组团参与国际分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加速珠江东西两岸融合的进程中,期待容桂与中山谱写新的“双城故事”。
编辑: 王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