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90后女青年因爸爸打鼾引来两千万元项目
想创意打比赛组团队搞融资 一名90后女生的草根创业之路——
在越来越多创业的年轻人中,成功率最高的要数家族企业中的“创二代”和拥有顶尖企业从业经历的“技术咖”,而刘瑶属于成功率最低的草根创业者群体,她是一名医学院的毕业生,2014年10月,她只有“一个idea和两个人”,连一项专利都没有。现在,她的创业项目“智鼾垫”被投资机构估值2000万元,在众筹阶段一个月内达到50万元销售额,即将结束众筹进入正式的销售阶段,她给公司设定了1000万元的年销售目标。90后的她,跨过了一个个创业者必经的坎,幸运地没有跟无数其他创业者一样倒下。当年轻的你选择创业,到底会经历什么?刘瑶可以告诉你。
文/广州日报记者杨洋 图/由受访者提供
刘瑶的爸爸总是打鼾,还专门去医院做了睡眠呼吸障碍症的诊断,刘瑶知道,如果爸爸打鼾发展成睡眠呼吸障碍症,可能会造成全身器官病变。所以,刘瑶决心为打鼾者设计一款产品,通过医学干预改善打鼾的状况。
招人:
谈了7小时请走不合拍牛人
要做出这样一款产品,第一步就是找合伙人,刘瑶和另一位创始人朱王勇都是学医出身,他们需要设计师来设计产品和工程师来制作产品。
用刘瑶的话说,他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勾搭”。刘瑶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联合会会员,为了寻找可能合适的团队成员,她还参加了各种创业沙龙,不停地向认识的人推销自己的项目,看对方有没有合适的同学朋友可以推荐。通过一个人去找另一个人,再找另一个人,逐渐找到那个能胜任的对象,再一个一个去沟通说服,刘瑶用这种近乎原始却是当时最有效的方法,“集齐”了她需要的人才,其中大多数是刘瑶的同龄人,平均年龄26岁,也有年轻的95后以及十多年工作经验的70后。只要有激情且愿意为理想付出,年龄在刘瑶这里并不是问题。
这其中也发生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刘瑶认识了一位有20多年工程师经验的师兄,一见面就让刘瑶眼睛一亮,对方也恰巧对刘瑶的项目非常有兴趣,一拍即合。但一两个月过去了,刘瑶发现这位“大牛”同时参与了多个项目,工作精力分散,导致对刘瑶项目的贡献并不大,迟迟没有进展。刘瑶纠结了,要请走他却很难开口。为了团队的高效,刘瑶硬着头皮找到师兄长谈,一谈就是7个小时,最终好聚好散。
“找到合适的人很不容易,没想到刚找到就要放弃,但核心团队的创业态度是最重要的,只能放弃。”刘瑶说。
参赛:
每次获奖都能拿到更多资源
对除了想法一无所有的草根创业者来说,招人、找场地、找资金、找资源都不简单。好在近年来,各种创业大赛一个接着一个。刘瑶的项目先后获得了广州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第二名,2015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天英汇创业大赛第一名,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这不仅给刘瑶带来了数十万元奖金,更带来资源和机会。广州市团委举办的广州青年创业大赛是他们参加的第一个比赛,刘瑶通过比赛获得了入驻“一起开工社区”的机会,当时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位于西门口的这个孵化器场地对创业者收取的租金并不贵,这里让他们找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庇护所。
比赛的过程还让她认识了更多创业的小伙伴,大家会交流寻找投资时遇到的陷阱,比如有的投资人只投了很少钱,却在协议中约定投资人有一票通过权,那整个公司就变成投资人做决定了。这些问题通过交流就能在自己的实践中避免。
研发:
几经周折突破瓶颈
研发是刘瑶团队遇到的最大拦路虎,研发建模的过程是“一路苦撑过来的”。刘瑶告诉记者,一年前,她的想法是做一个可穿戴设备,打鼾者睡觉时戴上就可以改善打呼噜,一年之后,刘瑶做出来的产品却是一个“去可穿戴设备”的垫子,打鼾者睡在上面可以通过改变体位来止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原来,刘瑶作为医学生考虑的是产品在医学上的有效性,设计师则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产品的舒适度,工程师从技术的角度考虑产品是否可实现。把产品从可穿戴变成不可穿戴就是设计师的主意:“没什么人会喜欢在睡觉时身上还戴着什么,更何况还有不少人喜欢裸睡。”经过一场漫长的拉锯战,设计师说服了整个团队。
目前,刘瑶和市内多家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科技研发,能获得一手的临床鼾声数据和最新科研成果。但此前他们也走了不少弯路。产品监测到鼾声就自动启动,这并非简单的声音分贝测定就可以达成,不然被测者即使说话都会造成产品误启动。精准的鼾声测试如何达成呢?刘瑶发现,对此有所研究的人在广州寥寥无几。她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个学生项目的指导人,该指导人愿意给他们一个相关的基本算法,但当他们准备向他请教更详细的算法时,却再也联系不上这位指导人。
最后,刘瑶辗转找到了一名研究者,招入麾下自主研发,并获得来自医疗机构的支持,这才突破了研发瓶颈。
融资:
误打误撞得到风投
10个创业项目有9个都缺钱。一开始,她和其他合伙人各自拿了十多万元凑出启动资金。这里面有亲朋好友的资助,也有刘瑶自己工作一年的积蓄。但当产品需要投入生产的时候,公司需要大量资金。去哪里找钱?就像找人的时候一样,刘瑶不放过任何机会去找风投机构,去路演,去寻求被投资人发现的机会。没想到,最后这笔钱是送上门的。
一次,一家知名的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来到西门口一家连锁咖啡厅,发现座位已满,再看看旁边有一个写着“一起”的招牌,以为也是咖啡厅,走进去却发现是一个创业社区。高度的职业敏感让这名投资人询问起有哪些创业项目,刘瑶的项目马上引起了投资人的兴趣。于是,投资人找到了正因为重感冒窝在办公室工作的刘瑶。又过了很久,投资总监才把联系方式给了几位同事,这其中出现了一位刘瑶项目的伯乐,他看中了这个项目,就向投资机构的负责人报告,最终得到了肯定。
这个项目最终被投资机构估值2000万元,具体投资额正在商谈。
“创业的过程往往很残酷也很奇妙,刘瑶说,作为一个90后,她和同龄人最不喜欢被贴上的标签就是“90后”,对于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90后创业多失败”这样的言论,她希望更多人认识到创业本身失败率极高,没有必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年轻人创业。而她的经历至少可以说明,年轻并不更容易成功也不更容易失败,让他们走到今天的是对创业的坚持,当然还有幸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