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将建成永久性树葬区 广东墓地尚可用20年

30.03.2016  19:17

  粤多地“生态葬”逐年递增

  2018年全省各地将基本建成永久性树葬区 广东墓地尚可用20年

  清明节临近,记者走访珠三角地区的墓园后发现,公众的丧葬观念已在悄然改变。尽管新兴的“树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被大众完全接受的过程还很漫长,但推广以来已收到不错的成效,每年实行“生态葬”的人数在递增。

  2014年,广东省民政厅印发了《广东省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青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18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县级市)将基本建成永久性树葬区,在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海滨地区建立海葬纪念设施。

  文、图/广州日报

  记者张丹

  近日,江门市殡仪馆的“海葬纪念墙”正在紧锣密鼓地赶工,以期能在清明节前完成。当地民政部门介绍,海葬纪念墙上可以留下上千人的姓名。

  将环保与“寄托”结合

  江门从2011年实行“海葬”、“树葬”等生态殡葬,到去年已经有350余位逝者实行海葬,每年实行海葬的逝者在50至100人左右。

  相关负责人介绍,较之于传统观念中的“入土为安”、“人过留名”,新兴的“树葬”、“海葬”等“生态葬”被大众接受的过程还很漫长。“但总体来说,人数还是在增长的。

  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客观环境限制,公众的丧葬观念已在逐渐改变,推广新型“生态葬”的难度将会逐渐降低。

  这位负责人称,实行“海葬”的逝者主要基于几种原因,一种是家人的思想开通,能够接受新的殡葬方式,另一种则是遵循先人的意愿,实行“海葬”;此外,还有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由于江门是侨乡,有的家庭大部分后人已经定居海外,但是先人仍然埋葬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拜祭先人,而不让先人的墓地无人打理,便将先人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骨灰寄存正成为“主流

  相比较“不留名”、“不设位”的新式殡葬,更多人能够接受的殡葬方式,则是将先人的骨灰寄存在骨灰格中。

  据江门当地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骨灰楼”寄存的骨灰数量已经达到总寄存量的八成以上,正计划新建两栋新骨灰楼用于寄存骨灰,每栋骨灰寄存的数量约为8000格位左右。但由于有些后人将先人的骨灰寄存后,便出国生活或到外地工作,最早的“失联”骨灰已经达到二十年左右,“失联”的骨灰仍然占到很高比例。

  广州推“海葬”已二十多年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多地大力推行绿色殡葬,其中广州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展了“海葬”活动。

  1988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骨灰撒海活动。据广州市民政部门统计,20多年来撒海骨灰共计约1.6万具,参加活动人数约2.5万人次。

  此外,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骨灰撒海补贴办法》,凡2013年1月1日后死亡的广州市户籍人员并参加由广州市组织骨灰撒海活动的,其家属可申请领取骨灰撒海补贴,发放标准按每具骨灰1000元执行。

  广东省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广东省每年约有20多万具骨灰采用“花坛葬”、“树葬”、“海葬”等生态节地殡葬方式,占到了总体骨灰处理量的43%。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预计2025~2045年,年死亡人口将突破2000万人。随着城市死亡人口的逐年增加,城市公墓需求扩张。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的墓穴数量预计只能使用6年左右。其中,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在山西、山东、广西等省份甚至不足5年,只有云南、广东、青海可以使用2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