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平安东莞建设落到实处亮点频出
■2016年1月10日,东莞市公安机关“以案说防”主题日活动举行,女特警进行技能展示 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东莞时间网讯 2015年,东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要求部署,大力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亮点频出。
连续十年将社会治安作为十件实事之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维护东莞长治久安、打造幸福东莞的根本途径和出路。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平安东莞放在建设“六个东莞”部署首位,连续10年将社会治安问题作为“十件实事”之首,先后召开了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平安建设工作会议、创建平安细胞工作推进会、综治委专项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推进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多次组织镇街党委书记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为大力推进综治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东莞明确各镇街、各成员单位“一把手”为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逐级逐部门签订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
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健全市直“属事”责任部门维稳长效机制的工作意见,明确宣传、信访、民宗、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国土、环保、农业、交通、卫计、房管、安监、 金融 等15个“属事”牵头部门责任,明确了各类不稳定事件处置的有关组织领导、工作原则、任务分工、处置措施等,将各类不稳定问题的处置规范化、制度化。
探索调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途径,建立健全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物业管理、消费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机构。2013年10月28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了东莞市医疗争议专业调解委员会。东莞市医调委成立以来,共立案受理医疗纠纷524宗,成功调解521宗,当事人满意率达100%。
学习山东泰安建设“平安协会”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东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建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工作机制的意见》。从2015年2月起,在虎门、长安、大岭山、石碣、塘厦、茶山六个镇开展平安建设促进会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4月在长安镇召开了现场会全市推广。平安建设促进会明确了服务社会矛盾化解、服务突发事件处置、服务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社会群众发动“四个服务”的职能。至2015年底,全市32个镇街均已成立了平安建设促进会。
大力推进社工+志愿者平安创建模式,发动各年龄层次、各行业系统的志愿者队伍,探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目前,全市各级群防群治队伍人数达95万人,其中专职约8万人、兼职约77万人。
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东莞紧紧抓住平安建设中的根本性工作,重点推进科技防控、平安细胞创建、全民创安等三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
大力推进视频监控建设,推广“智能天网”系统的应用,目前,全市范围共有一、二类视频监控点约6万个,实现主要公共场所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率达100%。大力推进治安防控小区化,推广封闭半封闭式小区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封闭半封闭式小区3000多个。
将平安建设任务分解到各行业系统牵头单位,力求通过“小平安”汇集“大平安”。全面推进“平安村居”创建,在全市推广15个镇、村平安村居创建先进经验做法,共有515个平安村居验收合格,占全市村居总数的86.2%。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加强校园安保,强化警校合作,强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全市1436所学校被认定为平安校园。全面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全市52家二级管理以上医院全部开展平安创建工作,警务室建设率为100%。大力推进“平安企业”创建,建立警企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以警务区为牵引,民警、治安员、企业保安和志愿者“三联”快速反应工作机制,搭建信息预警平台,形成“点、线、面”结合,防范严密的治安防控网络。全市平安企业创建数完成了应创建总数的95.2%。
进一步推进全民创安,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立和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公共设施,全市设立了130个法治宣传长廊和4800多个村(社区)宣传栏,在全市557所中小学积极推进“校园法苑”建设,学校法制副校(园)长聘请率达100%。组织司法系统3000人的普法队伍,深入学校、工厂、企业、社区等单位宣讲法律法规。
夯实基层平安创建的基础
围绕全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基层法律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水平,夯实基层平安创建的基础。
全面加强镇街司法部门建设,32个镇街司法分局统一升格为正科级分局,法律服务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村居“法官工作室”、“社区法官”、“社区法官助理”、“社区司法联络员”、“检察工作联络室”、“律师进村居”、“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做法,全市500多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2015年,全市驻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群众63274人次。
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十二五”期间,市镇两级财政在社会工作面投入约207亿元,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达到1173个,涵盖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教育辅导、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就业援助、人民调解、禁毒帮教、 卫生 服务和外来人员融入等众多领域。大力推进“莞香花”、“白玉兰”、“心灵驿站”等社会公益服务品牌在平安创建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