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天河二号”年底可达每秒10亿亿次

25.05.2015  17:12

  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斯 林亚茗)“天河二号”算1小时,相当于14亿人用计算器算1千年;随着信息和基因技术结合,精准化医疗不是梦……24日,两岸四地科技合作论坛在广州举行。围绕“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这一主题,两岸四地来自互联网、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青年才俊进行了“头脑风暴”,就热点话题展开热议。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中国科协副主席张勤出席论坛。

  “天河二号”正应用于大科学、大工程中

  “天河二号是全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比第二名快两倍,它算1小时,相当于14亿人用计算器算1千年!”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峰在谈论“互联网”话题时“隆重推出”了“天河二号”超算系统,一下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兴趣。

  算得快有啥用?记者了解到,“天河二号”这个在广州搏动的世界“最快大脑”正逐步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宇宙、经济学,以及大型基因组组装、基因测序、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科学、大工程中大显身手。

  袁学峰透露,如今“天河二号”一期系统正边建设边升级,完全升级后,预计到2015年年底峰值速度将升级到每秒10亿亿次以上,“超算系统加速,创意创新也能加速。我们可以通过超算系统加速学科交叉和信息化发展,促进原始创新;同时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孕育新型产业和新型业态;并在超算这一平台上,汇集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总之,这是智慧产品的梦工厂”。

  “下辈子我要做你的手机

  来自台湾的联合国际行动支付公司董事长张秀莲关注行动支付话题。

  “有一个段子说,如果有来生,我不要做你的爱人,而要做你的手机,因为手机才会总被你捧在手上,看不到便会很紧张!”张秀莲风趣的开场博得一阵笑声。

  张秀莲说,段子折射出行动支付有无限空间。“我们常说‘互联网+’,行动支付就是‘互联网+金融’。”她说,中国内地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财付通”发展飞速,已有不少“粉丝”,而台湾的行动支付业务也是方兴未艾,希望两岸四地能进一步交流,拓展合作空间。

  便携式基因测序仪在研发中

  台湾工业研究院前院长李钟熙带来了一个热门话题:信息与基因如何更好地结合。

  “谷歌公司推出的员工保险已覆盖了肿瘤基因测序,总费用是5800美元,其中保险支付3600美元。”李钟熙说,这释放出一个信号——人们期待基因测序技术不断完善,拥抱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

  为什么需要精准医疗?李钟熙举了非小细胞肺癌的例子。“白人发病30%与K-ras基因有关,所以一开始我们用针对K-ras的靶向药物给亚洲患者治疗,发现效果不理想;后来我们研究发现,东方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超过50%与EGFR基因的驱动有关。科学家们便开发出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让许多患者获益,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放化疗。

  李钟熙表示,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研发便携式的基因测序仪,来替代原来巨大而使用价格昂贵的测序仪,“如果测序1小时大约300美元左右,就能有比较精准的结果,人们便可轻松得到自己的基因档案,对疾病进行预警,也可以早发现疾病,进行精准治疗”。

  对测序是否会引起基因歧视这一问题,李钟熙说,这需要法律规范。在美国法律就规定,招聘时基因缺陷不可作为拒绝录取的理由。

  中外企业、专家共议可穿戴产业

  2018年将有120亿美元市场

  24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数个分会场继续就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话题展开讨论。在“可穿戴产业与技术论坛”上记者了解到,随着大量中小企业在可穿戴产业的创新和大数据的形成,智能生活的水平和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企业基本与世界同步

  “在过去的科技浪潮中中国企业大都是跟随者,但是在可穿戴领域中,中国企业基本上与世界同步。”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蔡绪鹏表示,穿戴产品因具有时尚性、社交性、功能性,且门槛并不高,比较适合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

  根据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预估,可穿戴产品由于相对轻巧和适合创新,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2018年将达到120亿美元。

  “可穿戴产品的生态链开始逐渐构建,与智能手机行业大势已定的格局不同,可穿戴战场如今还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创业型企业开始出现。”他说,这些企业尤其重视用户体验,产品也不再停留于概念阶段,而是涌现出更多贴近现实、使用的产品。

  蔡绪鹏举例,很多疾病到医院查不出来,因为只有连续测量才有用。可是可穿戴产品通过不离身的连续测量,能够比人自己还要了解自己身体。对此深圳长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韦传敏举例,一年里中国有300万人死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而猝死之前一周左右人的血压心率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依靠可穿戴设备能提前监测到心率、血压变化,将大大提高挽救概率。

  大数据将实现智能预测

  关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陈雪涛认为,可穿戴产品建立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未来是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抓手在“”上而不在硬件。这得到了蔡绪鹏的认同。“一方面人们借助穿戴产品实现自由连接、自由生活,更重要的是,可穿戴产品的传感器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积累和挖掘提供医疗、饮食等服务,基于大数据的服务是穿戴产品最终极的目标。”他说。

  关于“万物互联”,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凯提到,移动互联网带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万物互联中每一个连接都是数据的产生。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数据暴增的时代,每天我们产生的数据量,大概是整个国家图书馆信息量的20倍。”他认为,因为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机器能够像人一样,通过不断观测、学习数据,去分析、理解数据里面的规律,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可能。我们知道每一个用户以及方方面面的信息,甚至国家经济运行的状况,从而做智能的预测。

  Witricity正与中国企业合作

  要彻底实现自由连接和智能移动,充电的问题吸引了科技界的注意。在日前的“智能社会科技专家论坛”中,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麦克阿瑟青年科学奖获得者Alex  Gruzen向观众展示了无线充电的新技术。

  “现在绝大部分的终端设备已经实现无线化了,但是充电还是有线,还是要找一个充电器固定在一个地方,这限制了进一步的便捷性。而无线充电将是促进下一步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医疗等各类服务的质量以及智能社会的水平。”Gruzen说。

  据介绍,无线充电技术不仅能够穿透混凝土、木头、人体等各种材料,还能够通过“中继器”扩大充电范围,降低距离限制,使得充电范围更加灵活。再者,还能够实现一个电源为多个终端设备充电。

  同时作为无线充电企业Witricity的首席执行官,Gruzen还透露,目前正与中国企业就相关领域展开合作。“我认为未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而移动无线充电将有效帮助解决目前面临的电动车充电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科技也改善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他说。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第十七届科协年会召开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

  19院士在粤调研数月

  交出广东发展“报告单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秀婷)24日,第十七届科协年会举行了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在座谈会召开之前的数月,19位院士和专家分为23组,深入广东省各有关部门、相关县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专题调研。在调研基础上,院士专家们与省领导面对面交流座谈,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充分肯定了各位院士、专家的调研成果和意见建议。他强调,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增强珠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吸引力,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把创新驱动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

  ◎谈战略布局

  提高珠三角与其他区域交通能力

  港穗深在珠三角大城市群里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指出,香港具有国际影响力、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功能定位应是珠三角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具有广阔的腹地,并且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广东省的省会,具备发展成为珠三角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的条件;而从发展基础和地缘经济考虑,深圳适宜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

  陆大道认为,以珠三角大城市群为核心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正在形成,包括南部中国的广大区域和长江上中游部分省市地区。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组建并争取早日制定相应的机制以投入运行,符合国家利益和相关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他指出,目前,这些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大规模开发西江通道,包括西江水运的开发、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助于将上述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而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谈产业发展

  广东应在半导体领域“弯道超车

  “三个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指出,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推动了行业转型,颠覆了许多传统产业结构,如汽车、保险、银行、医疗等行业;云计算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转型,许多企业重建信息基础架构;随着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人与人正在构建全新的互动方式。

  他认为,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顺应网络时代新趋势,加快新业态发展,探索并实践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同时,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兴业态也需要与政府和市场更多的合作与互补。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广东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应重点突破几大关键技术并将其产业化,包括印刷显示和激光显示等新型平面显示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超材料、电子芯片和光子芯片、稀土功能材料等。

  他提出,广东省应将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作为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高起点布局450mm大尺寸硅片和第三代半导体,实现广东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弯道超车”。

  ◎谈政策环境

  粤港澳科技合作需要新机制

  “我用了半年时间才申请到澳门的基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直言,目前广东着力建设华南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但粤港澳科技合作面临着一些制度性的障碍,需要新的机制设计。这些障碍包括仍将港澳科研机构和人员视为“境外机构和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时都有严格限定。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参与港澳两地共同的研究项目时,科研经费和人员出入境也受到严格限制。

  除此之外,对外汇管制过严,导致粤港澳三地的科研经费难以跨境使用;关税征收不当,导致香港的科研设备入境困难;港澳科研人员所得税需双重缴纳,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受挫。

  钟南山提出,应转变思想观念,给予港澳科研机构和人员以“国民待遇”,并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他建议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加强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的指导意见》,为粤港澳合作在过境、税收、经费使用等方面提供便利,并建议广东省政府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创新三地科技合作的机制。

  ◎谈环保与循环经济

  云计算平台管理可替代多头管理

  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在专题调研中发现,珠三角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随意弃置或简单焚烧的情况严重,少量农林废物被综合利用,田边焚烧现象屡禁不止……

  如何“变废为宝”开挖“城乡矿山”?陈勇认为,发展“城乡矿山”必须走综合利用的路,采用系统集成的技术,如电子废物绿色再造系统、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农林废物能源化工系统、畜禽粪便能源化与资源化系统、陈旧垃圾填埋场再开发利用、分布式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等,并构建“城乡矿山”云平台,运用云计算平台管理替代现行的多头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候立安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入境河流均受不同程度污染,广东的江河源头水质安全受到严峻挑战,此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发,季节性缺水都对广东饮用水源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他提出,广东水流域的环境监管的污染防控能力有待加强,广东应完善水资源跨区域保护与管理配套法规、制度,编制协调统一的管理规划,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