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年底每镇有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24.08.2014  21:09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刘宁透露,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已取得明显成效。

 

8月23日上午,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刘宁率队做客阳光热线。

 

  8月23日上午,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刘宁率队做客阳光热线。刘宁透露,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已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5家

  刘宁透露,2013年,市科技局把企业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由企业或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13年东莞全市累计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660多项,同比增长20%;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7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63.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7.5%.组建了171家企业工程中心和46家重点实验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66%提升到2.0%.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9013和22595件。均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45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495件,发明专利大幅增长,专利质量明显提高。东莞市有9个项目获得2013年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个项目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3个市专利奖项目获得2013年省专利优秀奖。

 

   力争年底每镇有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是东莞市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东莞市科技工作的重点。据介绍,截至去年底,东莞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3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孵化器对小微科技企业的孵化作用十分明显,仅去年,在孵企业总收入接近20亿元。目前,东莞市科技局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争取到今年年底,每个镇街都有一个科技孵化器。

  去年以来,东莞市还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新建了4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东莞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已达16家,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发展科技金融注重引导社会金融资金投入

  2013年,东莞市还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在今年出台的《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工作方案》中,东莞市财政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了首期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2亿元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每年600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每年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机构风险补助资金和1000万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争取到2015年末,累计撬动金融机构和试点银行,提供不少于20亿元规模的融资支持。

  目前东莞市已启动种子基金托管机构招标、起草风险补偿金和贷款贴息操作办法,探索组建市科技金融产业集团,抓紧完善全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刘宁透露,接下来,东莞市科技局将深化科技投入体制改革,从注重向政府要资金转向注重引导社会金融资金投入。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的长效机制,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股权基金等民间、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打造不同类型的科技政策组合拳。

 

   科技扶持项目立项评审分开 确保公平

  东莞多达数亿的科技扶持资金究竟是如何使用的?是否存在“潜规则”?这是很多市民关心的问题。在节目中,也有市民在电话中提出类似质疑。

  节目中,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吴贻昀介绍了东莞市科技扶持项目立项的流程。首先由科技局发布申报指南,企业可以根据申报指南来申报各个项目。第二个是企业通过网络填报和评审。第三个是形式审查,网上审查通过后科技局要进行形式审查,对资料不齐全的将通知企业补充。第四是专家评审,评审由市科协负责。专家评审分会议评审和现场考察。第五是中介审计,由财政部门遴选出来的中介机构对财务状况进行考核。第六是财政局根据经费额度,确定立项数目,然后在网上公开,公开后,科技局将会对有异议的组织复审。

  “经过这些程序,都没有问题了再上报市政府确定。科技扶持立项环节程序比较多,立项和评审分开,就是为了确保立项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吴贻昀表示,这些看来繁琐的流程就是为了强化对科技资金使用的监督。他透露,今年4月1日,广东省科技厅推行了“阳光再造”行动,要求科技扶持项目立项要对全社会公开公示,提高科技行为的公开透明度,东莞将会按照省厅的要求对评审立项办法进一步优化和落地。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