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子19年志愿服务不停歇

20.05.2017  11:46

  14日晚上,身穿红马甲的“广医”志愿者在特校辅导学生学习。本报记者 李忠 摄

  “陈碧航、胡绍森等7人考上大学啦!”日前,好消息在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志愿者中传递着。虽然特殊学生考大学有单招考试,但是对这些有特殊障碍的孩子们来说,能考上实属不易。

  在这些孩子通往大学之路上,除了学校老师的教育,不得不提他们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据了解,从1999年开始,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志愿者们每周定期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给聋哑盲、自闭、弱视等孩子送医送药、心理疏导、趣味课堂、手工艺品义卖、义务教学等。19年来,他们公益助残,届届相传,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志愿服务累计11483人次

  日前,记者到市特校走访时看到,晚上7时30分,83名志愿者全部到位,然后分组行动,分别走进初中部和高中部教室进行辅导。

  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李春飞告诉记者,残障孩子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更多的宽容和关爱。志愿者们尝试了不同的方式,用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尝试着去理解孩子们心里的世界,并努力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次课间休息时,一位聋哑的孩子笑着对志愿者写下这段文字:“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很开心。你们给予了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学习方法,提高了我们备考的信心,我们很感谢你们。”或许这才是支撑着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同时志愿者也从聋哑孩子身上学到了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活动让每一位参加到其中的志愿者更加懂得感恩生活,懂得珍惜身边的细微的感动,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每一次志愿者的到来,孩子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志愿者的到来可以带来外界的信息以及他们平时接触得少的知识,比如趣味课堂的开展以及周日晚新增设的传统文化讲堂等。”市特校老师李莹莹说,因为有服务队的届届相传,才使得一届又一届的特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据了解,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于1998年开始服务市特殊教育学校,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特校志愿服务队,利用医学生的专业优势,定期组织开展义教、心理帮扶、趣味体验、专题讲座、送医送药等活动,给特殊学生带去了无尽的关爱和快乐。19年来,他们薪火相传、风雨无阻,每周日晚上7:30~8:50进行志愿服务,服务队伍从开始的数十人发展到现在的455人,共组织志愿者约3900人,累计服务特校学生约11483人次,给特校学生带去学习和心理上的帮扶,力助他们茁壮成长。

   录取通知书上有您的功劳

  获知自己被录取为郑州师范学院的新生,陈碧航马上给大学生志愿者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激动,称“录取通知书上有他们的功劳”。

  虽有听力障碍,但陈碧航开朗乐观,目标明确,从高中一年级就有一个大学梦。在特校老师及志愿者的鼓励下,他逐步摸清了路子,建立了信心。他报考的是美术专业,不同于统招高考,他的考试除语数等科目,还要考美术。当他不断努力,通过术科考试时,却发现文化课生疏了很多。这时,广东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哥哥姐姐”李锐楷和陈康健给情急之中的他送来了系统的复习材料,还为他进行“二对一”的针对性考前辅导,并教给他很多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在陈碧航看来,志愿者们对他的帮助是真诚且尊重的,这种友谊给予他莫大的鼓励,最终如愿圆了大学梦。

  “没有言语,却阻挡不了我们的交流,一个简单的手势,纸面一句简洁的语话把两个不同的世界连接在一起。”谈及广州市政学院准大学生胡绍森,志愿者崔君燕感慨颇多。在她看来,在特殊教育学校辅导学生,耐心很重要。在辅导过程中,因为语言不通,需要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词不达意,而导致孩子更加不懂如何解答。在这个时候,焦躁的情绪极其容易出现,而这时就需要稳定自己情绪来继续解答。当孩子成功解答或者明白题目的解题技巧时,一个大拇指显得尤为重要,那是属于对孩子和自己努力成果的肯定。

  据了解,2017年全国聋人高等院校单考单招录取于近日结束,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7名学生参加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市政学院等五所院校的单招高考,7名学生全部被录取。值得一提的是,这7名学生得以一圆大学梦,其实也离不开李锐楷、陈康健、崔君燕、陈志超等志愿者的辛勤辅导。

  “在追梦的路上遇到大学生哥哥姐姐们,是我们人生中很幸运的事。”采访中,考取大学的特校学生一致强调这么一句话。因为在长期的辅导互动中,他们已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将温暖彼此一生。

 

 

编辑: 刘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