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惠州新型研发机构要达10家

18.09.2015  10:14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为企业提供创新科技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高新人才。

  只有一所高等院校,只有4个新型研发机构,缺乏科研机构,缺少高端人才的“蓄水池”,这些都是惠州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碰到的瓶颈。

  如何弥补短板、打破这些瓶颈?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和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了解到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和建设、联合建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改革高校评价体系等途径,是弥补惠州产学研合作短板的关键所在。

  产学研合作应注重市场需求

  民间声音:

  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在产学研合作中,两者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和契合点成为受访者中最为关心的问题。

  广东成松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王新佔在向高校“借脑”的过程中,就遇到过不愉快的情况。“高校的教授注重的是科技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很多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得奖项。而作为企业,我们更看重实用性,这个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效益。”王新佔告诉记者,因为意见不统一,有一次他与湖北某高校的合作不欢而散。

  在王新佔看来,产学研合作应该更加注重对企业、行业的服务,基于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开展产品创新,破解技术瓶颈。否则脱离市场的科研成果,即使再高端也只能束之高阁,浪费科研资源。

  当然,在产学研的结合方面也有做得较好的案例。位于仲恺高新区惠南产业园的惠州峰华经纬科技有限公司,其团队在组建之初即瞄准了卫星定位这个市场,通过与高校协同孵化的方式开展研发和生产。卫星定位技术除了众所周知的军事用途外,还可以用于多个民间领域,包括汽车导航、救灾搜索,以及涉及到定位的多个应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