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校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5.02.2015  11:48
 

2014年,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 “创新强校工程”和教学质量工程,全面落实“质量30条”、“协同创新”、“南海战略”等三大行动计划,以实施人才培养创优工程、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和卓越海洋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加强教学建设和管理,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教学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实施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程,积极培育优秀教学成果

组织各专业教师开展人才培养专项调研,撰写《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调研情况和改革方案》等67篇专业建设与改革调研报告。组织开展人才培养专题调研工作,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46份,撰写《人才培养专题调研分析报告》,从机制体制角度提出促进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制度建议。2014年立项68个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批24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个省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项计划项目,比上一年增加11个项目,增长近1倍。评选表彰82篇论文获校级优秀教研教改论文。立项33个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遴选推荐28个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应用创新型本科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具有“三能”品质一专多能应用型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培养高素质食品人才》获二等奖;公开出版发行优秀教学成果论文集《广东海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二、深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1、机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成效明显。制定实施了《广东海洋大学协同育人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广东海洋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广东海洋大学举办教学类学术讲座实施细则》、《广东海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广东海洋大学通识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办法(试行)》、《广东海洋大学学生评教实施办法》,修改完善了院(部)、专业、课程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进一步理顺人才培养要素关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2.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和校友联系,不断完善校外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有力推进。承办“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广东省应用型高校教务处长联盟”大会,校内外代表共200余人与会,引起湛江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编印了会议论文集《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举办了全国涉海高校海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暨海洋经济学教材修编会。参加第二届广东校企协同育人会议、全国涉海高校教务处联盟第四次会议、第五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会议、地方高校UOOC联盟成立大会、全省本科高校教学管理研讨会,接待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等兄弟院校来访交流。立项9个校级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继续完善与美国、加拿大、韩国以及台湾、港澳地区等境外知名大学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机制。2014年,派出交换生35人次赴台湾海洋大学、佛光大学、高雄海洋科技大学、韩国忠北大学、清州大学、新罗大学学习。派出师生20人参加台湾海洋大学陆生夏令营活动,师生20人赴英国阿伯泰大学文化游学活动,师生10人赴美国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学生42人赴美国进行暑假带薪实习。

  3.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新成绩。2014年度获批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6个,共13种类型(2个试点学院、6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教师发展中心、4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教学团队、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的项目类型增多,数量增加2倍。

  4.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建设项目再获新突破。我校叶春海教授牵头的“广东海洋大学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项目涵盖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4个本科专业。这是我校继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教学建设项目,我校成为广东省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的3所高校之一。

  5.扎实推进教学类项目实施。及时启动校级“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的申报工立项作,共立项建设106个项目。制定实施《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任务书》,加强教学类建设项目的绩效管理。组织召开2014年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实施推进会议,举办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系列辅导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累计1000余人次参加,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建设水平,“三大行动计划”与创新强校工程年度目标全部完成。

  三、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申请设置水生动物医学、秘书学两个本科专业;在大气科学专业设置海气、减灾、防雷方向,在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制药技术方向、药物分析与检验、药用精细化工方向等。以国家、省、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综合改革。动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3个专业获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建设专业,大气科学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生物技术获批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建设专业,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园艺、园林、大气科学(海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9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计划;新增9个校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共立项建设28个特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获批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2.修订并颁布67个本科专业(78个方向)、8个辅修(第二学位)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基础培养方案。组织4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以及6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专业拟订开展专业调研拟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四、课程建设形成新思路,总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以探索慕课模式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组织慕课课程资源建设研讨和培训会、组织专家专题报告会、开展教师教学发展校本培训,加入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组织“我要学慕课”教学活动。引进中国科技大学慕课通识课“信息管理与文献分析”(32学时2学分),开设3个班共210名学生选修,187名学生首次尝试在线学习方式,获得中国科技大学颁发的在线课程学习证书,学校予以记载成绩和学分;引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9所知名大学开发的《创新创业领导力》、《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中国哲学概论》、《数学文化》等10门优质通识课慕课资源,配备校内辅导教师,组织3000人次学生修读。立项支持10余门课程建设慕课。

  2.以精品课程为引领提高课程整体建设水平。“南海的海洋生物”、“中国南海海洋文化概论”两门课程获批2014年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新增1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使校级精品课程覆盖学校主要专业,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覆盖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构建了由1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优质课程、77门校级精品课程及32门校级优质课程组成的省、校两级精品(优质)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3.加强教材建设。支持教师编写特色教材30部,自编讲义70部;推荐章超桦教授主编的《水产食品学》、朱坚真教授主编的《海洋经济学学》、赵素芬副教授主编的《海藻与海藻栽培学》3本特色教材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遴选;征集海洋科学专业首批教材参编人员,共遴选7人报名参加9本教材的参编;推荐思政部郭玉华老师申报《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郭展义老师申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参加“精彩一课”评选。支持召开全国涉海高校《海洋经济学》教材修编会议,与会的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分社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就我校朱坚真主编的省级精品课程《海洋经济学》教材修编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促进了我校教材建设水平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1.制定实施《广东海洋大学实习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广东海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获批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立项建设16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各学院新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10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290个,覆盖学校几乎所有专业,今年约5100多学生进入基地实习。13名学生被国家海洋局海洋人才港实习岗位录取。

2.学生创新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省级84项、校级130项。有34个大创项目在本年度结题,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9篇,申请专利7项,有8项研究成果获奖,《基于GPS和GSM的儿童行踪跟踪器》获得2014年第九届“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基于智能计算的集约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预测预警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软件著作权。水产学院李健鹏同学(指导教师赵素芬)在《水产养殖》上发表的论文《盐度对灰叶马尾藻排卵及幼孢子体早期发育的影响》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会资格,这是我校首个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资格的项目。评选表彰62篇2014届应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认定往届11篇论文(设计)为优秀论文(设计)。学生学科专业竞赛成绩喜人,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第三届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中国软件杯”总决赛、“金川”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42个国家、省和行业组织的专业竞赛中获得了1个特等奖、31个一等奖和228个二、三等奖。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1.支持15个教学单位32名优秀教师开展公开示范课;支持16个教学单位开展教师授课观摩竞赛初赛活动,择优推荐44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授课竞赛决赛,决赛产生一等奖4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13名;组织实践教学改革专题研讨等活动,共收集论文集40余篇:参加以上教学研讨活动的教师累计超过2000人次。支持食品微生物学、动物繁殖学等省级精品课程团队教师参加了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国家级教学团队“开放式、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 “广东省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代教学方法专题)培训会”,选派专业教师16人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大学进行为期3周的教学技能培训,派出经济管理学院2名专业教师赴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课程进修。

  2.遴选第二批专业首席教师35名,专业建设负责人32名。推荐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专家44名,推荐广东省第二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名,推荐3人申报“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获批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立项建设9个校级教学团队项目。陈进军教授获第七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及2014年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夏立群等35人获第七届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陈建岚等23人获校第四届教学管理优秀奖。

七、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分类培养

  1.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动物生产类专业、水产养殖学、食品类专业、园艺园林类、机械类专业、海洋气象类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推进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支持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4个本科专业探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支持法学专业为校级“双千计划”建设项目,立项支持园林、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专业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级建设项目,立项支持能源与动力工程、海洋技术、生物技术3个专业为校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项目。支持以上专业及航海类、信息技术类、动物生产类、食品工程类专业和汉语言文学、英语、动物医学、大气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等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开展卓越海洋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以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探索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6056人,毕业率96.60 %,学位授予率95.92%,初次就业率97.37%。

  2.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基础教育培养方案;结合今年获批立项的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项目、已获批立项的省级卓越人才培养建设计划项目,探索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相关具有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专业制订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低年级按学科门类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分专业进行专业教育。2014级双百新生包括了按原模式遴选的5个班,和5个双百卓越班。2015秋季学期有3个专业正式开始执行卓越计划。立项3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校级建设项目,设立“双百”教学改革专项。为2011级双百班开设了方向特色课,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化学考研辅导课程;开设申论、行政能力测试、公务员面试技巧三门课程;从2012级起开设《综合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视听、写作和翻译等综合能力。组织2012、2013年级双百学生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聘请教官对学生进行了培养团队凝聚力、团队责任感的训练。组织“双百班”班主任指导本班学生开展1次班级或班际的素质拓展集体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校内学科带头人为双百班学生及全校师生举办学术讲座49次。组织召开了“双百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交流会,对四年的双百工作进行总结。2014届双百毕业生190名,获评优秀“双百工程”实验班学生54名,考上研究生27人,考研录取率达14.3%。

  3.进一步深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8个专业制订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于第二专业学生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学位、辅修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完善“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学分代替公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双学位、辅修专业招生359人,6月份我校“双学位、第二专业”共有717名毕业生,其中毕业并获学位688人。

  4.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9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农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实验区”、“学科基础课分类型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继续建设“‘三能’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百工程’应用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区建设项目及2013年设立的子实验区项目,促进各相关学科专业明确目标,凝练特色,加快发展,争创品牌。

  八、教学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有序

1. 启用新版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增设教材征订系统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系统,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优化升级服务器,实现了网络的负载均衡。

2. 排课、选课、学籍管理有序进行。修订《广东海洋大学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完成11596门次课程的编排工作,完成28000余名学生网上选课工作;完成2014年本专科8580名新生的学籍电子注册工作;完成2015届共名6382本专科毕业生信息核对工作,完成2015届硕士研究、本专科、成人教育约11116名毕业生的电子注册像片拍摄工作;完成2014届毕业生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报送等相关工作。

3. 考试管理科学高效。顺利组织完成近6000门次课程的期末提前考核和15门次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的期末统考工作,完成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统测(TEM4、TEM8)、全国日语专业四级统测、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外语水平全省统一考试组织工作;统筹完成广东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工作;高效完成成绩管理工作,组织130余场次的巡考检查。购置“学生自助服务系统”,实现成绩单的自助打印。改革结业生返校考核安排,在教务处网页公布结业生考核资格,统一考核时间、地点。湖光校区试卷保密室通过验收。

  九、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大力推动教风学风建设

1.狠抓常规教学检查,认真执行领导听课制度。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购置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组织2014届全日制本科(含第二学位)共6727篇毕业论文(设计)的查重检测工作。

2.实施教学基本数据常态监测。完成2014年本科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度和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与发布工作,组建了第四届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和学院、教学系、教师以及学生教学信息收集、评价机制。

  3.开展教学评估。结合学校“三大行动计划”与创新强校工程年度评估工作对院(部)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制定实施《广东海洋大学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审核工作办法》,对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评估。开展课程评估遴选推荐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制定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办法,公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首次启动期中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243246万人次学生对2820门次课程及其任课教师予以及时评价,加强了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学生参评率为95.88 %,评教优秀率达95.57%。

  十、加强学务教务指导,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组织召开全校教务员工作会议、2014年本科基本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填报操作人员的培训会、2014年教学管理相关人员专题培训会。组织召开2014级学生学务、学籍培训会,2014级各学生班学习委员、2014级辅导员以及其他同学共计30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培训内容涉及学籍管理、课程考核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分及“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学生教务系统使用及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召开2场信息员专题工作培训会。完善办事流程,在教务处网页公布,使学生一目了然,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




(新闻主编: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