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68年接力守护烈士墓 为守墓拒绝进城生活

01.10.2014  03:04

  新华社电 首个烈士纪念日到来,年近七十的退休教师董俊昌和老伴备好了花,去河北青县烈士陵园祭奠先辈英烈。

  董俊昌和已故的父亲董森峰,两代人、68年义务为烈士守墓,在河北省青县已是一段佳话。

   为守墓拒绝进城

  1946年7月,在第二次攻打青县县城的战斗中,解放军连长杨国华等30名指战员牺牲,安葬在青县流河镇东空城村村西。董俊昌的父亲董森峰当时给部队当向导,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董俊昌说,父亲生前每年清明节都会到墓前祭奠,平时也去转一转,种树、除草、培土,和昔日的战友说说话。

  当年30名烈士埋葬在村边后,在坟前留下了木质的牌位。1964年,陆续有16位烈士遗属将烈士遗骨取走。空城村西头,剩下的14座坟墓坐落在一片缓坡上。但一次大洪水之后,牌位都遗失了。“除了连长杨国华外,其他都没有留下名字,成了无名的烈士墓。”董俊昌说。

  1971年,董俊昌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教师。每年清明节,他都领着学生们到墓前祭奠英灵,讲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1996年,董俊昌的妻子因病去世。五年后,董俊昌经人介绍,与比他小6岁的赵淑云相识。

  家住沧州市区的赵淑云,希望董俊昌能来城里过日子。而董俊昌说,要看护烈士墓,照顾父亲的老战友,不能离村。赵淑云于是来到董俊昌身边,一同住在空城村的老院子里。

   墓碑移入烈士陵园

  为了这些无名烈士有一个更好的归宿,2012年,青县政府决定将散落民间的烈士墓全部迁葬到新建的烈士陵园。“2013年清明节,14座坟茔都搬到了新烈士陵园。”董俊昌说。

  政府统一管理,也有专人看护,董俊昌觉得这下可以安心了。“可后来心里空荡荡的。几十年了,心里总觉得惦记个事,想起来了就去看看,在坟前说说话。”董俊昌说。

  今年清明,董俊昌和赵淑云骑了40多分钟自行车,到10公里外的陵园祭扫先烈的新墓。“八一建军节的时候我们俩也去了。9月30日是国家首个烈士纪念日,我们还要去。”董俊昌特地骑车到县城买回了4支花,两朵纯白,两朵淡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