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胡耀邦在梅县地区

20.11.2015  11:36
1984年2月6日至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余秋里、张廷发、郝建秀、王兆国等中央领导人,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和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等陪同下,来梅县地区视察。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当时负责接待和报道的工作人员,回忆胡耀邦同志来梅情况,表达梅州干部群众对胡耀邦同志的怀念之情。

胡耀邦在东山中学与教师交谈。

胡耀邦在百花洲影剧院茶座。

胡耀邦在人境庐视察。

  1984年2月6日至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余秋里、张廷发、郝建秀、王兆国等中央领导人,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和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等陪同下,来梅县地区视察。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当时负责接待和报道的工作人员,回忆胡耀邦同志来梅情况,表达梅州干部群众对胡耀邦同志的怀念之情。

  1984年2月6日至7日,即大年初五、初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临梅县地区视察。随同人员有余秋里、张廷发、郝建秀、王兆国等中央领导人,以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等。

  2月6日下午,胡耀邦同志一行视察了梅县东山中学、黄遵宪故居和梅县城市建设。2月7日上午,胡耀邦同志在地委招待所会议室接见了梅县地区党政军领导同志和梅县市部分领导同志,并进行座谈,听取了地委书记李庆芬,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李国瑶的工作汇报。

  胡耀邦同志在肯定梅县地区的工作成绩后指出,梅县地区是山区,是一个好山区。比武夷山好,比大别山好,比罗霄山也好嘛!与韶关的山差不多。好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山形好,不是悬崖峭壁,坡度小,有土层,山上可长东西,地下也有资源。二是气候好,雨量充沛,光照长,适宜种植。三是地理位置也好,离沿海近,南可到汕头,西南可到广州,东北可通福建龙岩厦门。出口比武夷山、罗霄山、大别山都方便。梅县地区交通潜力大,有公路,也有水路,有一定基础和规模,但是还要加以提高。他说:“你们这里是16200平方公里,与北京差不多,北京是16800平方公里。你们的山比北京的好,北京的山是石头山。像你们这样的山区,从全国来比较,大概还是第一流的,不是坏山区,至少是中上的山区,有希望,有前途。方针的问题是面向山,开发山,其他都要围绕山上来服务,还要解决能源交通,不搞上来,山区开发不了。”

  1984年3月上旬,梅县地区召开了全地区区委书记会议,发动全地区干部讨论发展商品经济的措施和门路。决定带领全地区人民进一步唱好“山歌”,从过去只管六分田,转到既要种好六分田,又要耕好五亩山的工作上来;进一步放宽政策,稳定和完善各种生产责任制;扩大自留山面积,大力支持和鼓励广大农民进行开发性承包,承包面积不限,可以几十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收益分配让承包户得大头;鼓励人多山少地方的农民跨区、跨乡到山多人少的地方去开发经营,去办小庄园,发展商品生产。

  (市委党史办提供)

  胡耀邦在梅县地区视察时指出,梅县是个侨乡,要多派一些同志出去做华侨的工作,争取华侨对家乡建设多做贡献;要面向山区、开发山区,种植林木、水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还要解决能源交通,落实责任山、自留山、加强技术指导等。30年后,昔日落后贫困的边远山区梅州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和亲民 朴素节俭

  ——胡其达追忆胡耀邦同志来梅视察往事

  胡耀邦同志来梅视察期间,梅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时任梅县地委办公室主任的胡其达全程负责接待工作。昨日上午,记者专程到胡其达家中采访时,看到书桌上堆满了一张张胡耀邦同志来梅视察时的照片。胡其达拿起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向记者娓娓道来。

  “早餐吃稀饭和面条,午餐和晚餐是三菜一汤。”胡其达回忆说,胡耀邦同志很随和亲民,不摆官架子。对于吃没有什么特别要求,都是安排什么吃什么,唯一一个特别要求就是“不准铺张浪费,要尽量简单,口味清淡”。胡其达说,胡耀邦同志有个习惯——早上起床后,随时携带收音机听新闻联播去散步,而且晚饭后必看七点钟的央视新闻联播。

  “总书记非常随和亲民,一点架子都没有。”胡其达说,每到一个地方刚下车,胡耀邦同志都会和大家一一握手,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工作人员都一样。在参观黄遵宪故居时,看到工作人员站着讲解,因自己坐着听,便让人拿凳子给讲解员坐。说起胡耀邦同志的平易近人,胡其达笑着拿起一张大合照指着说:“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张照片是在胡耀邦同志结束视察准备离开梅县地区时拍的。当时胡耀邦同志听到有人说想和他合影留念,便满口答应,还说让所有工作人员也一起合影。”胡其达说,当时留影的人员除了地委领导干部,还包括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招待所的服务人员、厨师、警卫等。

  人境庐前称“不敢班门弄斧”

  ●陈均昌(原《梅江报》记者)

  1984年2月6日至7日,是大年初五、初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前来我市(当时是梅县地区)视察,我作为《梅江报》记者跟随采访了胡耀邦同志在梅的活动。那一年春节的天气特别寒冷,然而胡耀邦总书记平易近人的作风和热情爽朗的笑容,却让梅州干部群众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一些细节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在梅的两天时间里,我的感觉是胡耀邦同志比较关心梅州的教育、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情况。他先后视察了东山中学、黄遵宪故居人境庐、梅县人民体育场和百花洲影剧院。胡耀邦同志待人非常亲切随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与干部群众交谈,详细了解情况。在东山中学考察时,他很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与教师拉家常,询问工资收入情况。当时教师刚上调了工资不久,在场的教师心情愉快,有人用“连升三级”来形容工资增长。胡耀邦同志听了,和大家一起开心地笑了。

  参观黄遵宪故居时,胡耀邦同志看得十分认真,他还发现了慈禧太后年表中的一个错误,回头对身边的同志说回去查一查。后来经过查证,果然胡耀邦同志是对的,有关方面后来修正了这个错误。工作人员在人境庐进门大厅里摆好了文房四宝,梅县地区的同志热情地请胡耀邦同志为人境庐留下墨宝,他却谦虚地连连摆手说“不敢班门弄斧,不敢班门弄斧”,坚持没写一个字。胡耀邦同志渊博的知识和谦虚的态度,让在场同志都十分敬佩。

  “他主动和老师学生拉家常”

  ●罗传厚(时任东山中学教导主任)

  1984年,春节假期还没结束,地委相关领导专门来到东山中学,通知说大年初五胡耀邦总书记会来东中参观,要我们配合做好保卫和后勤工作。大年初五下午,我们早早等候在学校门口。穿着简朴中山装的胡耀邦同志在其他中央领导和省、梅县地委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校园,与大家一一握手。在时任校长李泉隆的介绍下,胡耀邦同志握着我的手问:“学校有多少学生?有多少个班?教学质量如何?”听我逐一回答后,他说:“东山中学是叶帅的母校,又是全省名校,一定要认真抓好教学、抓好学生思想教育。”

  在与学校领导座谈大约半个小时后,胡耀邦同志绕着校园走了一圈,详细了解东中的历史,参观了叶帅过去读书的地方。走到学校礼堂旁边时,他远远看到有一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站在榕树下,便主动走过去与他们亲切交谈、拉家常,问老师的工资收入情况、工作情况。得知一位老师家乡在蕉岭时,他笑着说:“蕉岭是丘逢甲的故乡。”当了解到老师待遇连年有所提高时,他高兴地说:“连升三级,教师工作辛苦,生活会越来越好。”

  尽管胡耀邦同志只在东中停留了大约一个小时,却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首先,他对叶帅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多次提到叶帅,对叶帅在母校的事情也很感兴趣。其次,他非常平易近人,作为当时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不仅衣着朴素、言语亲切,也乐于和教师学生交谈。当时,他站在大榕树下和教师学生交流了至少15分钟。另外,他对教育事业、教师工作生活很关心,多次要求我们抓好教学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关心教师生活。现在30多年过去了,当初见过胡耀邦同志的老师、学生回忆起那15分钟,都还历历在目。

  撰文:罗娟娟 陈潮华 李跃 黄佳佳

  供图:胡其达 陈均昌 高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