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无名理发店40年良心价益街坊

22.03.2018  09:31

昭叔在简陋的理发店里为孩子理发。

昭叔站在自家理发店门口迎客。

大洋网讯 在番禺很多农村里,街坊会称理发师为“剃头佬”,把理发叫“剃头”或“飞发”。如今,在广州市文化古村——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就有一位闻名乡里的“剃头佬”许豪昭。他的理发店不用电吹风,也没有发廊洗头、造型服务,却凭借一手剃头好手艺和10元理发的平民价格备受街坊喜爱。他在潭山村开店40多年,街坊们亲切地喊他“剃头昭”。

特别的店:没有店名却远近闻名

剃头昭”的理发店位于潭山村玄字西一街8号,看上去门面有点破旧,甚至连招牌都没有。记者进入店内,昭叔正在忙着给一位小朋友剃头,后面还有两三人排队。店内白灰墙皮大片脱落,露着墙砖,陈设更是简单——一把铬铁躺椅、两张被坐得发亮的花岗岩石凳,一块镶在墙上的玻璃镜和一个长条工作台。台上摆着手推、电推、剃刀、剪刀、海绵块、梳子等几样传统理发用具,没有电吹风,也没有洗头床。

店面虽然简单,但这家小店却名声在外。“不仅潭山村一带,东涌、市桥的街坊也会过来剪发。大家都称赞昭叔手艺好,而且在这里剪发可以找回童年记忆。”住在他附近的街坊华哥说,昭叔的理发店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剃头昭”的招牌早就挂在老街坊心中了。

潭山村把小孩出生后剃的“满月头”和“1岁头”看得非常重要,很多家长会带上小孩找昭叔剃头。小孩头皮嫩,如果弄破了会被家长骂,所以理发技术必须过硬,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儿子和两个孙子都是昭叔帮忙剪的‘满月头’和‘一岁头’。因为他手势好,我非常放心!”潭山村街坊芬姐说。

良心价格:街坊劝涨价 才涨至10元

记者注意到,理发店内玻璃镜子上贴着一张红纸——“剪发十元”,这个价位极其亲民。据悉,更早的时候,昭叔剃一个头3元,慢慢升到4元、5元,后来是8元。前两年,很多街坊都劝昭叔升价,但他依旧保持贴着“理发8元”的纸条,今年春节前夕才升至10元。

价格亲民,服务却不打折扣。昭叔剪一次发至少需要15~20分钟。“首先要在客人脖子涂爽身粉,随后剪发、刮面、刮胡须。我一般不给人洗头,除非客人有要求。”昭叔说,每天约有8~10人前来剪发,他月入2500~3000元。他每天早上6时开店,遇到有喜庆的事(如饮喜酒或大节日),会提前收工家人一起吃饭。

靠着过硬手艺,昭叔的理发店已走过40多个春秋,也成了潭山街坊生活的一部分。今年80多岁的欢婆婆是昭叔的老客户,她说,自己年轻时的长辫子就是在昭叔的理发店里剪短的,此后,她就帮衬昭叔剪头发直到现在。

带孙子过来剪发的芳姨告诉记者:“在我们村,说起剪发,首先想到的就是‘剃头昭’,没有其他人。”芳姨感叹道,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一晃40多年过去了,可每次走进这家店,时光就好像停留在40年前,店里的老陈设和他们小时候一模一样。“你看,那张麻石凳就是我小时排队时坐的,真是原汁原味。

早年学艺:随父剃头 学得好手艺

20世纪60年代初,化龙镇很多村里都没有理发店,一个大队两三百户人家里只有一两个剃头佬。“那时,我父亲和伯父就带上手推剪,踩自行车走村串户上门为村民理发。”今年62岁的昭叔说,小时候跟随父亲和伯父到各条村里帮人剃头。印象中,父亲或伯父每剃一个头收1角。受父辈影响,当时小小年纪的许豪昭决心继承父亲的剃头手艺。

学艺期间,他受过不少挫折,也被人骂过“半桶水”“专剪屎塔盖”,也曾一度放下了手推剪进工厂打工。然而,他最终还是重拾剃头推剪,更用心地钻研手艺,不但托人从外地买理发工艺的书籍开始刻苦练习,还去报名参加县公社组织的技能培训班。

直到1973年,他才正式出师,在村里租下这家店面,服务街坊。一条白布围巾、一把手推剪让他尝到收获的“滋味”,既让村民满意,还养活了一家老小。正因如此,他决心要把这一行做到底。

1982年,他咬咬牙用辛苦存下的3000元,买下了这间店面,这间理发店就一直开到了今天。

太爱剪发:放下剪刀不习惯

记者现场看到,刚给一位小朋友剪完发的昭叔,用小毛扫轻轻地扫掉孩子颈部残留的头发丝,用嘴大力吹了吹孩子身上的碎发,之后,用剃刀刮了刮孩子的发脚位置上的头发坯,连最后这道小程序都做得一丝不苟。记者问他打算什么时候退休时,他说:“如果叫我突然间放下这把剪刀,我实在不习惯。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昭叔特别感谢街坊们的帮衬,“我的手艺也是在街坊的捧场中越来越精进。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许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