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城最大特色:5年读完中职与高职

18.09.2014  04:25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地铁工程车。

   省内惟一培养轨道交通、铁路等特有专业人才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接发列车调度的沙盘仿真实训室。

  策划统筹: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莫冠婷 何 姗 实习生 周认 摄影 何 姗

  教育城应从大学城镜鉴什么? 共享之特

  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组团进驻,有利于中高职衔接

  “如果未来在教育城学习,将来要读的高职就在我们中职学校旁边,那肯定不错。”今年入读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城市燃气配输与应用专业的小张同学充满期待,“有机会我也想去高职上课提前学习,如果有高职老师来上课就更好了。我们可以提前看看高职的图书馆、实训场地等等,我还希望学校多组织我们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一起交流,提前接触看自己是否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资源共享”是2012年提出建设广州教育城的一项目标,也曾是10年前建设广州大学城的初衷。但在大学城广州大学生活了8个年头的小袁回顾大学生活时,颇为失望,他形容“就像读了一遍高中一样”。8年前,他期待“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大学城应该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地方,应该有更多活动空间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但8年后,他遗憾地表示:“选课、学分、讲座、师资、图书馆的教学资源共享,都没有实现。

  曾参与广州教育城规划评审的广州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董黎教授在回顾大学城发展时坦陈,大学城的“”最初的概念并不是要建成一个城市,而是把学校放在一起资源共享,最后达到合并的目的:“从最开始的战略考虑,广州大学城在发展成熟以后,就成了一个大学,一个管理机制。

  首批入驻教育城一期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委书记陈爽曾在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担任了5年副校长。她认为,“大学城要实现资源共享有难度。而广州教育城与广州大学城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职业教育有专业上的相似,使教育城有条件做到同类型的学校 组团式 进驻。13所职校分为4个组团,每个组团有一所高职学院(技师学院)和若干中职学校(技工学校)。 组团式 进驻可以实现生活设施、实验室、图书馆的 校际共享 ;还为中高职衔接、共同设计课程和培养方案、师资交流提供很大的方便。

  3+2中高职衔接:教育城更利于培养方案、课程合作

  “中高职衔接是教育城资源共享的最大特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爽认为。

  陈爽说:“教育城强调职业教育,把专业相近的不同层次学校分在同一个组团,有利于 3+2 (中高职三二分段制)的中高职衔接,比如,你是中职,我是高职,可以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再读2年高职。对学生来讲,还能节省1年的学习时间。”

  “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打通目前职业教育的 断头路 。”陈爽提到,中职是初中毕业后上的,很多家长会认为,毕业就出来工作没有前途,觉得是断头路。而“3+2”的模式让学生可以在中职以后读高职,高职毕业后还能继续读本科、研究生。

  据了解,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生约3000人,2014年“3+2”自主招生的正式录取数(9月份报到数)为131人,2014年转段拟录取数(2015年入学人数)为334人。“以后 3+2 的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陈爽说。

  “搬到教育城之后,我们会更加注重和组团内的两所中职院校合作,特别是 3+2 中高职衔接,这对整个教育培养体系的贯通都非常方便。”陈爽介绍道,“包括增加培养人数、在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课程等一系列改革上进行合作;此外,图书馆利用以及老师的交流也更方便,教师可以一起讨论 3+2 的培养学生方案。”

  “有些中职学生,特别中高职衔接的学生,会关注高职院校的图书等资源,也愿意到高职校园里转一转或者听课。”陈爽表示,“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要开放给组团内的或者教育城内的院校。

  教育资源共享还包括师资方面。陈爽表示,“高职教师可以对中职老师培训,到中职院校开讲座、设计特殊课程等教学活动。相同或专业的老师可以共同商讨成立跨学校的课题组、共同攻关一些教学难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建设教育城,将有利中高职衔接,或者是高职以后到本科的衔接,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很有帮助。”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校长刘建平表示,该校“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目前还未实现,但该校已经和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3+2对接班”。“到了教育城,对接会更顺畅,之后还能实现 五年一贯制 。只要政策放下来,这一点不难做到。

  深度共享:淘汰调整专业,减少重复设置

  “教育城应实现深度的资源共享”。2013年市两会期间,市民进集体提案建议,市民进参政议政处处长、市政协委员梁晓玲表示:“要实现深度的资源共享,除了实现硬件资源共享,最重要的还是整体规划课程改革,避免资源浪费。”她指出,当前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运作模式是“政府指导,各校自行实施”,建议把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由各校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建设市一级的示范专业。打造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秀教师跨校上课。

  2013年10月29日,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冯军在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广州教育城规划建设情况的报告时称,将根据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合并组建”或“整合提升”方式,对部分院校专业进行适度整合,减少专业重复设置。

  其中,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与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进行“整合提升”,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与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合并组建”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暂定名)。

  第一批进驻教育城的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副校长何倩表示:“利用教育城建设这一契机,市教育局对局属中职学校进行新一轮的专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确定哪些专业是作为重点支持学校要重点建设的专业,哪些专业是辅助专业,哪些专业是调整、淘汰专业(指一些专业不适合留在本校,需要调到别的学校专业),让广州市中职学校有更明确的专业定位,使学校和学校之间错位发展。比如,我们学校的专业主要是医药和化工类,去年市教育局已经把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的化工类专业包括相关的师资等整体调整到我们学校。

  实训基地:高尖精设备可共享

  除了学位衔接与专业合并,教育城还规划了一些硬件上的共享。2014年6月,广州教育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审议通过,规划提到“一个城校共享中心,三条校际共享带”的公共中心空间格局,每个校际共享带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1个卫生服务中心、1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1处校企合作用地、1处社区商业中心。此外,13所职业学校进驻的教育城将建有1处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共享,第一批入驻教育城一期的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校长刘建平和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爽都认为,每个学校应保留自己的实训场地,以满足本校学生的正常教学需要。

  “和各校自身的实训基地相比,放在共享带上的实训基地,应该是本来使用率不高的实训场所,比如一些高精尖的大的比较贵重的设备,这样可以提高使用率。”刘建平如是建议。

  “共享带上的实训基地如何管理,这是一个难题。”刘建平提到,比如可能遇到公共实训中心的容量有限、轮换不过来的问题,“如果各校的教学计划不作调整,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学校把内容教完后要过大半年才能安排学生实训,导致实训时效性就变差了。

  刘建平建议,共享的实训基地可以由某个学校负责,或引入第三方。他分析:“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由学校负责,就需要派老师去管理设备,这涉及到成本核算,所以要提前定好相关配套政策,以及成本如何分摊、支付的问题。如果引入第三方,未必对各个学校的教学进度都熟悉,可能存在使用率不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