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哥:我曾把11年青春献给了摩的

28.08.2014  20:27

9月1日,佛山中心城区禁摩。

摩的,曾是他们与这座城市最紧密的联系。8月,南方日报佛山新媒体工作室走访中心城区20余位摩的司机或已转行的摩的司机。

他们之中,有的是为生计所迫,摩的成为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有的是出于对收入与自由的权衡,把自己青春安放在这两轮之上;有的是兼职,“搭客佬”只是他们的一个身份,他们有固定的工作,甚至还是小老板;也有的为了寄托孤独,换个角度看人生,唱着属于自己的单身情歌。走进他们的圈子,倾听他们的故事以及摩的“江湖”里关于暗战与艳遇的传说……

今天起,佛山微观察推出专题策划《曾经,我在佛山开“摩的”》。请主人公讲述他们关于选择、转型、融入、迷茫和离开的故事。

本期,口述主人公是80后的的士司机阿坤。

口述主人公:阿坤

年龄:31岁

家乡:石湾

摩的工龄:11年

现职业:出租车司机

我是佛山石湾人,家住南庄。最初,我只是下班后开摩的“捞外快”,四年前,因为“自由”“好赚”,我成为一名全职“搭客佬”。

今年4月,我报名的士司机培训,8月初,正式转型成为一名的士司机。从“搭客佬”到的士司机的转变,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摩的司机转型挺困难。四年摩的生涯,我已习惯自由的生活。如今规律地上下班,十二个小时没日没夜地工作,相对封闭束缚的工作环境,都让我吃不消。没做的士以前,觉得的士不会日晒雨淋,收入也应当不错,而当自己入行之后才发现,挣得并不比搭客时期多。

31年里,我的摩托车陪伴我11年,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如今,它只能被我珍藏在家门口,不能再上路,也无法再带我去兜风。

那些,曾经搭客在路上的日子,让我无比想念。以前,开摩的时,每天可以11点多起床,而现在六点钟就要起床了。以前,可以和其他摩的司机一起喝喝早茶、打打牌、吹吹水、唱唱k,而现在,根本不可能那样。

这些年,我见过各式各样的人,一天搭上二、三十个客人,和不同的人接触、聊天,挺有意思的。我喜欢开摩托车,搭客到不同的地方,像玩一样,而又可以赚钱养家糊口,两全其美。

转型后,每天工作12小时,身体劳损很严重,常有腰酸背疼背疼,为了挣钱,一天只吃一餐,已成常态。而最难的是找厕所,因为停车难,所以很多时候真的都只能匆匆而来,匆匆去也,遇到肚子疼的时候就很麻烦了。过多几年,存到钱,我想我应该会转行,做点小生意,应该会比跑的士要强。

现在,家与的士交接的地点,两点连成一线,走路大约要四十分钟,我每天都在这之间步行往返。家里虽然有车,但是我却并不想在工作12小时后继续待在车里。上夜班时,经常在凌晨三四点,我独自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只有微弱的路灯和零星的汽车陪伴,其实是很孤独寂寞的。

有时,我在想,如果佛山不禁摩,我一定会一直开下去。

 

(长长的石南大桥,是阿坤每天回家的必经之地)

采访手记:

阿坤是一名“80后”,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独自带着一个四岁大的女儿,在南庄有着自建房,家中还有一台小车。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积极奋斗,心态乐观,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晰的规划和布局。或是性格原因,或是搭客经历,他很健谈,也十分乐于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照顾父母与女儿,阿坤的闲暇时间并不多,我们跟他约了三次才成功,还是一次边走边聊的采访。这是阿坤夜班倒白班后的第二日,约下午4点半,我们来到他交接班的地方,本想找个舒适的地方好好聊聊,他却说要赶着回家,得边走边聊。

就这样,接下来的50分钟里,我们走着、聊着,彼时的阳光依旧毒辣,走没几分钟,三人都已满头大汗。

石南大桥是阿坤回家的必经之路,即便在白天,桥上也只稀稀拉拉地走过几位行人,可就在两天前的半个月里,每一个凌晨3、4点,阿坤都独自一人走过这大桥,望着零星的过路车辆,踏着回家的路。

阿坤说自己,习惯了热闹。当他告别了自己最亲密的伙伴,疏离了曾经的朋友,生活寂寞了许多。

 

出品:南方日报佛山新媒体工作室

制作:王虹丹 周秦 万稳龙 王芃琹 何锦欣 彭敏怡 陈家健 尹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