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个民族自治县群众增收快于全省均速

22.06.2014  13:28

  瑶族是广东省世居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乳源必背镇如同一幅瑶族风情画:瑶族白房点缀在青翠山峦之间,街上玻璃窗内展示着绣花的传统服装,一座座木制大水车立在河边。

  必背镇党委书记王东介绍,该镇近年来以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来推动旅游旺镇,建起了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度假村。虽然去年8月的特大洪灾冲垮了100多户村民的住房。但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已经为全倒户建成具有瑶族特色的新房,“全倒户每家出3万—4万元,就能住上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

  这是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缩影。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清远市连州市三水、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韶关市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总面积6224.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48%。

  记者从广东省民宗委获悉,近年来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去年,连南、连山和乳源3个民族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8元,同比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66元,同比增长14.4%,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减贫速度在全国也很突出,去年全国减贫率为16.7%,而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为39%。

  近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清远市调研,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连日来,记者深入连南、连山和乳源实地采访,也切实感到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安居:高寒山区群众下山住新房

  连南大坪镇G323国道旁,白墙黑瓦的瑶族风格楼房一字排开,村口的牌坊上刻了几个大字:大古坳顺德双到幸福新村。

  村民唐明地三贵介绍,他从前住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每次下山要走一个多小时。三年前,他们一家搬进崭新的幸福新村。“以前是住泥砖房,低矮又潮湿,现在住得敞亮多了。新房造价近12万元,我自筹了3万多,其余都是各级政府资助的。而且出门就是国道,工作、生活方便多了”。

  在连南、连山、乳源等少数民族地区,类似的高寒山区移民新村随处可见。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安居扶贫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政府主导、群众自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广东实施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安置、“两不具备”(不具备必要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和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工程。

  在连山,2011年至2013年,全县共建设了10个移民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671户,分散安置1109户。乳源实施省扶贫开发工作4年来,投入2亿多元重点推进“两不具备”村庄搬迁,目前已完成了35个整村改造,搬迁安置农户2300多户,使长期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和石灰岩地区的群众,搬迁到平原区,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致富:搬迁后灵活就业收入翻番

  高寒山区移民在山下安家后远离田地,生活怎么过?

  广东把易地扶贫与产业发展、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等有效结合起来,从资金筹措、管理服务等方面为移民量身订做配套政策,提供就业、创业、读书、看病“一条龙”服务,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随着一些企业陆续到乳源投资兴业,少数民族群众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东阳光公司就有304名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员工。他们经过各种技能培训,有一半人成长为企业优秀骨干。瑶族小伙子赵良金受惠于政府的搬迁计划,从深山到县城附近落户。他高中毕业就进了东阳光公司,并且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大专函授学习,获得质量工程师证书,成为检测中心的质检班长。他对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连南县建立“后双到”服务一卡通,采取“结对子”的方法,将移民户分别与有关部门干部进行结对联系,指导和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参加社会保障等生活问题。

  连山县积极引导搬迁户灵活就业,在县城、集镇经商、务工,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比如太保镇旺洞村,三年来,98户村民通过移民搬迁到县城或集镇居住,从事商贸、建筑业等,户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2500元增加到搬迁后的8500元。

  完善的公共服务,让高寒山区移民经历了“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连南县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办事处副主任房建文说:“一开始很多高寒山区移民不愿搬迁,他们担心搬迁后找不到工作,无法生活。为此我们三番四次做他们思想工作,还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搬迁。现在大家抢着搬,由于移民新村房屋有限,他们不得不通过摇号,中了签才能搬。

  此外,广东还注重通过引进产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省民宗委帮扶的连水村为例,省民宗委坚持“发展生产、产业带动”的“造血式”扶贫思路,着力打造“一村两品”(油茶、蚕桑)开发。他们筹资数百万元分别兴建野猪洞、十月坪等两个优质蚕桑基地,使全村蚕桑和蚕房面积比四年前增加了2.5倍以上。目前,全村468户中种桑养蚕户达220余户,户均种桑养蚕收入2万元。

   教育:资助少数民族学生上大学

  知识改变命运,让少数民族群众享受良好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题中之义。

  “怀着感恩的心,我写下这封信,感谢您对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今年初,两名乳源籍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将感谢信寄给省长朱小丹。她们叫盘乐燕、许淑君,分别就读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3月,朱小丹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学的通知》。省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对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新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每学年给予1万元资助。

  盘乐燕就是这项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她家在乳源边远瑶区,家境十分困难,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一家人感受到很大压力,由省政府拨下来的1万元助学款解了燃眉之急。她在给省长的信中说:“这一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的信心。

  目前,乳源、连南、连山3个民族自治县基本形成了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93%以上,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都很快。

  连南县三排镇副镇长、连水村党支部书记盘泽辉说:“以前连续好多年,村里没有出过大学生。现在有了各种奖学奖教资金,村民读书没了后顾之忧,村民这几年涌现出几十名大学生。

   文化:保护特色村寨传承民族遗产

  广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尽最大努力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连南县城,占地47亩的广东瑶族博物馆格外引人注目。该馆于2013年1月开馆,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通过服装、影视、文物等载体,系统展现了瑶族30多个分支绚丽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瑶族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连南县委书记雷玉春说,博物馆致力于瑶族文化艺术研究,将使瑶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为此,乳源县与中山大学、省民族研究所合作,对相关科研内容、教学力量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世界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和陈列馆、乳源瑶绣研究所和培训基地,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舞蹈《瑶族小长鼓舞》的保护,连山县制作了长期保护规划,开办了多期培训班,对本县艺术教师、大学生以及印尼华裔学生等群体进行培训。为更好地开展传承教学活动,连山还着手编写《瑶族小长鼓舞》教学教材,向全县各传习点发放。

  近年来,省、市投入资金,帮助3个民族自治县修缮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馆,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并安排专项资金,挖掘整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连南“耍歌堂”、乳源“拜盘王”等21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山绿树,碧水红瓦,连南三排镇南岗千年瑶寨游人如织。通过维修古民居30间,南岗千年瑶寨瑶族特色明显,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村,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近年来,省民宗委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金1.63亿元,保护、恢复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在连山鹅步寨,一座具有壮族特色的壮族村寨也拔地而起……

  乳源拥有南岭、大峡谷等景区,又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因此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条件得天独厚。在当地及对口扶持单位的支持下,优化村容村貌,弘扬民族文化,已经有5个村被列入国家民族宗教委名录。乳源游溪镇八一瑶族新村,是广东省军区与乳源交通局共同帮扶点。88户人家住上了瑶族风情的吊脚新楼,翠柳粉花相依,门口清水流淌,文化广场宽敞。和连南千年瑶寨一样,这也将成为吸引游人的好去处。(雷辉 林亚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