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下一站,森林城市群
中国绿色时报10月12日报道(王钰 李涛 黎明) 9月17日,拟批准的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公示期结束,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通过公示。至此,珠三角9市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向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群迈出新的一步。
“区域内每个城市都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并不是国家森林城市群。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城市间的统筹协调和绿化提升,构建整体联结、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广东省林业厅厅长陈俊光说。
理念进阶,从城市到城市群
2004年,我国启动森林城市建设。2008年11月,广州市成功创建广东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2013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战略决策,要求珠三角地区各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提出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战略构想。这是全国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群的概念。
“森林城市群属于生态城市的高端形态,不仅仅是区域内单个森林城市的简单集合体,更体现区域生态高度融合、生态安全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陈俊光说。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同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珠三角地区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要求广东在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上率先突破,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城市群建设样板。
2016年9月12日,广东省政府召开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启动珠三角地区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工作。
森林城市群怎么建?国内并无成型经验。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林业厅组织专业团队,对森林城市群的概念、内涵和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经过国内森林城市建设领域专家的多次研讨,完成了《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016年11月14日,国家林业局在广州召开《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专家评审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为代表的多位顶级森林生态、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的评审专家表示,《规划》为全国森林城市群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借鉴。
2017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厅印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规划到2018年,珠三角9市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到2020年,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
生态融合,缓解区域城市病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城市群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以广东70%的人口创造着85%的GDP,并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展,是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与之相对,城市群内部分城市无序化发展大量挤压森林体系和生态水网,城市内部、城市间生态破碎化问题严重,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不均,生态服务功能亟待提高。
“珠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并逐步出现了城市化问题。要解决城市群的生态问题,就需要建设森林城市群,通过整体考量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广东省林业厅副巡视员林俊钦说,单一个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内部生态问题,而森林城市群建设则致力于解决城市间生态破碎化问题。
立足补齐生态短板,珠三角森林城市群以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为目的,以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两屏、三网、九核、多点”的区域生态保护体系。“两屏”,指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三网”,指珠江水系林网、城市缓冲隔离网、主要交通道路林网,有效串联各城市之间的山地、农田、湿地等绿色开敞空间,形成网络状生态廊道。“九核”,指由9个城市组成的城市森林组团。“多点”,指散布在区域内的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包括森林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区域性科普教育场馆等。
依托珠三角山脉、水系等生态空间,森林城市群建设通过森林进城、围城,山水林城同步治理,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和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目前,珠三角地区完成森林碳汇工程总面积120.7万亩,营造生态景观林带2798.7公里,建成森林公园482个,区域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50.42%提高到51.80%,森林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建成湿地公园113个,建设与村级排污设施相配套的乡村小型湿地1000个,水网湿地保护率超过50%,绿色生态水网初步建成。
各地联动,对标规划再提升
根据《规划》,珠三角9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围绕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的目标,继续推进各项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巩固、优化和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着力推进森林城市质量提升。
“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我们给每个成功‘创森’的城市设定了差异化的提升目标,确保即使拿到牌子也不会就此止步。”陈俊光说。
对标《规划》、巩固提升,各市正在行动。
广州市组织编制了《国家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规划(2016-2020年)》,大力推进园林景观亮点建设,擦亮花城品牌。全市打造了东风路、机场高速等24条特色道路景观主干道,349公里绿化美化天桥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空中花廊,重点路段55座天桥绿化实现盛花期可控。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等区开展了墙体绿化,推出立体花坛、摆放花箱、挂花、艺术花箱等景观小品。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7.45%,绿化覆盖率42.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6平方米。
东莞市立足独特自然资源,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品质提升,将公园建设与水系治理、水污染整治相结合,对原来环境脏乱差的河涌、滩涂等进行改造,打造了一批以湿地公园为主体、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水系。目前,全市共建成湿地公园16个,总面积16.65平方公里,建成绿道955.9公里,打造出17.8公里水乡大道、9公里洪屋涡水道岸线、7.12公里万江都市岸线、32公里麻涌水上绿道等一批绿化精品,绿道建设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佛山市结合工业城市转型升级需要,去年“创森”刚刚成功,市委、市政府就召开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动员部署大会,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公园的目标迈进。全市编制了《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和《关于推进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的实施方案(2018-2020)》,加快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生态公园,形成绿道+绿网的高水平绿化体系,规划建设一批1000亩以上的城市生态绿化公园。
向下延伸,乡镇同建森林城
2016年10月,占地1000亩的中山市古镇灯都生态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公园设计了山、湖、岛、溪、塘等多种元素,构建传统岭南水乡生态湿地景观。同时,融入古镇特色灯饰产业文化,打造灯光音乐喷泉。
“这里原本是镇政府的储备地,2015年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现在是国际灯光文化节的举办地。”顺着中山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朱育指示的方向看过去,古镇的一条主干道穿过公园,直通远近闻名的星光联盟灯饰城。
围绕“创森”,中山市大力推进全域森林小镇建设,组织编制了全市森林小镇建设总规和各建制镇森林小镇建设分规,以各类公园建设、道路景观提升等重点绿化项目作为着力点,持续优化城镇生态宜居环境。
“中山是全国5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开展森林小镇建设、补齐乡村森林建设短板就显得尤为迫切。”中山市林业局局长、市创森办主任卢灶辉说。2017年,中山市包括古镇在内的4个镇入选首批“广东省森林小镇”。
在广东,森林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2017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厅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小镇建设的意见》及相关评价标准和工作方案,将森林城市建设向城镇和乡村延伸,补齐森林生态建设体系的短板。
2017年,省林业厅认定首批“广东省森林小镇”38个。今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到70个。
多的不只有树,还有统筹划建的科普场馆。
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将建设780处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场所,新建9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生态文化科普场馆。广州的自然博物馆、深圳的红树林博物馆、珠海的湿地科普园,9处新建科普场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除此之外,至少建成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珠三角地区每个“创森”城市的硬杠杠。
随着珠三角9市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广东开始谋划更远大的发展。围绕城市生态系统共谋共建、生态廊道互联互通,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珠三角地区生物生态廊道等省级重点工程,全面优化城市内、城市间和城市群的生态空间。
而更进一步,今年,《广东省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绿心,以粤北、东西两翼森林城市为生态屏障,构建岭南特色的森林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