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也有个“小延安”——东江纵队发源地深圳
|
姚德湖 |
外国友人后代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广州日报记者轩慧摄 |
曾生故居。广州日报记者轩慧摄 |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
东江纵队是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壮大。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除了东江纵队,抗战时期,广东还有一支“粤中纵队”,即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也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再次探访东江纵队和粤中纵队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将那些激情燃烧的光荣岁月再次提及,以纪念那些为抗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军人。
文/广州日报记者周伟良、谢英君、严建广
通讯员刘兰兰(除署名外)
东江纵队深圳发源
被称华南“小延安”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深圳人曾生创办了华南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东江纵队。在曾生创办游击队的初期,许多爱国华侨都投奔了他,使得当时的深圳坪山成为华南地区的“小延安”。
曾生在深圳创办东江纵队
1938年,日军登陆大亚湾后,国民党余汉谋部近五个师撤退到粤北韶关一带,广州失守。中共中央命令要尽快在广东东江地区统一建立一支抗日游击力量,以避免群众零散斗争,而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曾生之子曾德平说,当时那个任务是交给时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的,由于父亲是东江人,所以他就自告奋勇地说:“这个任务应该由我来承担,我是那个地方的人,我懂客家话,那里都是我的乡亲。”最后,组织安排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的曾生回到深圳,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回到坪山之后的曾生,即刻着手组建抗日武装,短短几天之后,1938年10月30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宣告成立。曾生的部队中,很多都是东南亚各地爱国华侨青年在当地华侨团体的发动和组织下回乡参加抗日的,其中有马来西亚爱国侨团侨领出资组成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坪山当时有华南“小延安”之称。
上下坪会议厘清发展方向
1939年的春季,在深圳坪山马峦山上,一个破旧的炮楼里,曾生与另一支游击队领导人王作尧实现联手,共同开创东江抗日根据地,两支队伍加起来有两百人左右,这个就是东江纵队的前身。
由于受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剿,1940年3月,曾生、王作尧率领部队东移海陆丰,部队受到严重挫折,于同年9月回到深圳坪山上下坪村,整编部队,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上下坪村是深圳坪山的一个小村落,1940年9月,在东移结束后,东纵历史上著名的上下坪会议在此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立足东江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的最根本发展思路,为游击队的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会议还同时作出重要决定,抛弃原番号,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
1942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在龙华白石龙村主持召开会议,作出了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等重要决定,使军队渡过抗战时期最为艰苦的阶段。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公开宣布坚决拥护中共的政治主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
莞惠交界东江河:战士乡亲并肩战斗
抓着一支借来的土枪,跟着东江纵队的好汉,他朝小渔船上的鬼子开火,70年过去了,这一幕在东莞91岁老人姚德湖脑海中历久弥新。
1945年2月26日,东江纵队在莞惠交界的东江河上,击毙包括军官安田利喜雄在内的至少8名侵华日军,姚德湖是其中一名战斗亲历者。
据《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记载,1945年2月26日,日军第五十五航空师团军用第7号飞机,从柬埔寨金边飞往日本,途经东莞上空时,因故障于当天20时15分迫降于惠州市潼湖山尾头,飞机上一共有日军11人。他们离开飞机后分成两路,其中3人逃向东莞樟木头日军驻地求救,其余8人劫持一艘小渔船沿东江干流向东莞企石、石龙镇方向逃走。
据悉,东江纵队接报后,派出张苞小队和黄球小队10多名队员,分头开始追击敌人。当游击队追到沥口河段时,与日军展开激战。
这时,企石清湖、上洞村村民80多人闻讯而来,携步枪、土枪、棍棒主动加入战斗。时年20岁的姚德湖,当时血气方刚,他趴在河岸小土坡上,拿着从地主家借来的土枪往河中开火。
姚德湖说,他向外瞄了一眼,发现在被劫持的小船上有两个日本兵,摇摇晃晃地走动着。在自己的身边,还有东江纵队的战士和邻里乡亲,大家都拿着长枪土炮和棍棒等各种武器。老人回忆,战斗中,船只被打得左右摇摆,后来船底被击穿,船上的日军才被打落水中。
当时,为了防止日军弃船靠岸,村民们还拆卸了该河段的一条小木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小船上的侵华日军被全歼。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一年15次战日伪军
今年,开始在江门当地广播电视台播放的广播剧《南楼往事》将人们拉回来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再现了以开平“南楼七勇士”为代表的五邑地区人们抗击日军侵略的英雄年代。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当年粤中地区抗日武装斗争中,有一支经党中央批准成立、由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人民武装与民间力量结合的队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首支使用“人民解放军”的部队
而据史料档案记载,组建于江门五邑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也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
近日,鹤山市宅梧镇靖村新修建余氏大宗祠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旧址展览馆内,展览馆管理员堂伯说:“据村里老人讲,当时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司令部就设在旧的祠堂内。”在恶劣环境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克服重重困难险阻,高举抗日旗帜,成为粤中、江门五邑坚持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在西江下游肇庆羚羊峡一带袭击日军运输船队,重创敌火轮一艘,击沉木船两艘,溺毙船上数十名日兵;在恩平大槐顶伏击日军正规部队,毙敌40余名;出击台山广海日伪据点,俘敌20余人;在鹤山大凹村,设计智歼江会日军一个密侦队12人。
据记载,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部队成立一年多,共对日伪军作战15次,抗击日伪军约5000余人,击毙和击伤、俘虏日伪军共200余人。
当年参与者多离世留遗憾
“参加过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人绝大多数都不在了,在世的也都年龄很大了;”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曾经找到过有当年经历的人,但是,他们年纪太大了,已经不能和我们交流,非常可惜。”
据了解,1994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被鹤山市政府定为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旧址被评为了“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