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会馆见证粤侨海外贡献 为历史“好故事”注入现实价值

01.04.2016  08:49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左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莫高义(左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右二),

省侨办副主任黎静(右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左一)共同启动《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系列报道。

启动仪式上现场展示的《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采访路线图。

郑雁雄

张东明

黎静

范以锦

  两千多年来,在长盛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广东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广东会馆,是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粤商、粤侨留下的重要遗珍。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新机遇下,凝聚粤侨精神的广东会馆又将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3月31日,由南方日报社、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支持的大型系列报道《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启动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广州举行。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莫高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省侨办副主任黎静,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等出席了座谈会。

  《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系列报道,是南方日报深入挖掘优秀岭南文化的又一大型系列报道,是广东主流媒体首次系统性地对海内外广东会馆进行寻访的大型采访活动。报道将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重寻那些灿如群星的广东会馆,深入挖掘广东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他们在“海丝”战略中全新的重要作用。

  围绕华侨文化历史,南方日报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多组影响广泛的系列报道,《再寻沉默的道钉》《抗战中的海外赤子》等系列报道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郑雁雄指出,本次系列报道活动的启动,标志着我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对“海丝”战略的宣传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在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袁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教授高伟浓等,就如何发掘广东会馆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广东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新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历史价值

  广东会馆见证粤侨海外贡献

  在各省份中,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是最多的。目前,广东籍华侨华人有3000多万,足迹遍布全球。而在中国四大著名侨乡之中,广东的潮汕侨乡、五邑侨乡和梅州侨乡就占据其三。

  在岭南人向外开拓的过程中,“粤商”与“粤侨”成为一对形影不离的关键词。明清时期,粤商作为一匹黑马崛起于商界。在海内外的经商活动中,粤商主要采取抱团发展的方式,依托商帮组织。而商帮组织活动的重要场地就是会馆。因此,广东会馆也成为粤商活动的重要场地。

  步入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漂洋过海,广东会馆也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广东会馆除集中分布在东南亚与美洲各国外,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也保留着不少广东会馆。广东会馆成为粤商从事海洋贸易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存。

  “早期华侨在海外谋生十分艰难,没有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生活设施的服务,包括医疗和教育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他们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结社,彼此互助,以解决生活面临的难题。”袁丁认为,会馆不但是早期华侨的生活社区,也寄托着华侨华人对祖国与家乡的思念之情。

  与此同时,广东会馆也成为粤侨报效祖国的重要渠道之一。“每当国内遇到各种困难时,会馆都会组织华侨们捐钱捐物,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这样的支援一直没有中断。”袁丁表示,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华侨都通过会馆对家乡进行建设投资。现在五邑地区的不少医院、学校,都是广东会馆投资捐建而成的。

  “过去我们对海外华人的了解,主要侧重在苦难史与革命史的方面,但他们对所在国的历史贡献也不容忽视。”张应龙表示,美国太平洋铁路主要由广东籍华工修建而成,旧金山广东人建立的六大会馆在其中起到关键的联络作用。如今,泰国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报德善堂,也离不开潮州会馆与潮州华侨的支持。

  “广东会馆与广东华侨社团组织的民间交流,对推动侨居国与祖国的关系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张应龙介绍,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不少民间交流活动,就是通过会馆与华侨社团进行的,这无形中为两国建交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文化价值

  粤侨“基因”深藏开放精神

  华侨是海外中国文化的守望者。会馆和社团是华侨在海外生存的支柱,也是中国人在海外生存的群体组织形式。广东会馆不但是岭南人融入异国他乡生活的“接收器”,还是岭南文化传播的“桥头堡”和“中转站”。

  不少大型广东会馆建筑,都带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少广东会馆和社团,都设有舞狮、武术、粤剧团等组织。每逢传统节庆,他们都会组织巡游和表演,展示和弘扬中国文化。

  “在东南亚与欧美各国,广东会馆已成为当地居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袁丁指出,这些会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演绎,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形象的宣传力量,让越来越多外国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华文学校的背后都有会馆的支持。广东会馆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美国和加拿大,广东会馆开办的中华学校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向孩子们传播中国文化。”广东华侨对华文教育孜孜不倦的传承精神,让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深受感动。

  “如今,传统老会馆经济上的影响力正在被商会取代,但它们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的纽带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民心相通’。会馆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有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张应龙说。

  广东是我国的开放大省,大批华侨搏击风浪、创业海外与开放的华侨华人精神息息相关,遍布世界各地的广东会馆所起的人文维系作用功不可没。

  近代华侨华人带来了开放精神,已经内化为广东文化的DNA。广东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深埋在“”的基因里。张国雄表示,广东华侨华人在观念行为层面带来了全方位的开放,这种文化状态使得广东的开放更具多元性,让广东在全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优势。

  “今天,华侨华人对于家乡的建设,不仅仅在于经贸‘引资’,更在于‘引智’。”张国雄表示,保护华侨文化的“”,是激励华人华侨投身“中国梦”的基础工作。他建议,广东设立“华侨日”,并在五邑地区建立“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调动海外华侨“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上凝聚侨心、聚集侨力。

  现实价值

  发掘新侨团建设“海丝”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给广东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广东正在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力争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统老会馆面临转型问题,广东会馆应当如何发挥新的历史作用?

  张国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各地的广东会馆和侨团都在不断变化。海外侨团既融入了老一辈侨胞的第三、第四代后裔,也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走出去”的新侨民,人员构成与过去大不相同。

  一些新侨团突破了传统会馆以地缘为主的聚合模式,转而更多地以行业或学校同乡会的形式聚集成员。“我们在美国硅谷就遇到了一些新侨团,他们可能没有资金购买固定的物业,也没有固定的会馆地点,但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是专业人士,社会地位更高,在当地也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与传统会馆相比,如今新社团融入当地社会的意识更强烈。”李明欢也观察到这一变化。她向记者介绍,在英国,来自广东的华人女律师李贞驹发起了“英国华人参政计划”,积极协助青年华人参加英国的选举,深受新生代的欢迎。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广东会馆也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在新加坡,老会馆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吸纳新移民和青少年,希望让老会馆能在新形势下继续生存。”李明欢说。高伟浓也指出,随着这些新生力量的加盟,青年部与妇女部正在成为会馆文化的一大亮点。

  华侨是广东珍贵的战略资源,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将发挥新作用。不少专家都指出,作为了解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平台、渠道和窗口,老会馆和新社团互有优势,可以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系列报道不但需要有历史的纵深感,也需要有现实推进性。”张晋升指出,除了挖掘广东会馆的历史资源外,系列报道还应关注当下,发掘新侨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

  “会馆是一个群体,但群体离不开个人。”李明欢介绍,她曾经去过旅荷华侨联谊会,其中有位来自深圳宝安的老华侨让她感动不已。老华侨自己没有孩子,他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中文学校,“他去世前留下遗嘱说,死后不要给他送花圈,要把帛金全捐给学校”。

  “像这样默默奉献的普通华侨还有很多,他们在华侨史上可能没有留下名字,系列报道要给机会将他们的生活展示出来。”李明欢期望,《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系列报道,能够结合广东会馆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挖掘,为过去历史的“好故事”注入现实价值,变得真实可感。

  观点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

  拓展“海丝”宣传的景深和视野

  广东是我国的开放大省。历数近代史上广东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开放有关:华侨过番下南洋、异国创大业最多的是广东;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领军人物在广东;率先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赶超亚洲小龙是广东。时至今日,开放文化已经在广东人身上衍射出注重国际交流、善于对外合作、文化兼收并蓄、自觉求真趋善的夺目光芒,并且催生广东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侨大省、贸易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此次系列报道以广东会馆文化作为对焦点,拓展“海丝”宣传的景深和视野,挖掘和宣传广东华人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意义重大,成果可期,必将对加强友好往来、弘扬岭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

  汇聚广东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以“广东会馆”为切入口,探访广东籍华人华侨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的足迹,为广东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寻找历史依据、精神坐标与现实动力。

  近年来,《南方日报》不断深入挖掘优秀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相继推出了《世纪广东学人》《世纪广东美术家》《百姓寻根》等多组影响广泛的文化系列报道。《海上足音》报道团队将奔赴海外寻访广东会馆,把目光投向深含历史文化意义的广东会馆,发掘广东华侨在其中凝聚的历史内涵,汇聚起“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正能量。

  省侨办副主任黎静:

  助力我省面向全球讲好“广东故事

  广东是重点侨乡,海外侨胞多达3000多万。他们是我省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一直以来,省委宣传部和南方日报社对我省的侨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支持。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指导和支持下,省侨办和南方日报社多次联合组织、策划涉侨新闻报道活动,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丰硕的佳绩。我期望《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系列报道的启动将成为省侨办与南方日报社又一次友好合作的开始,助力我省面向全球讲好“广东故事”,挖掘广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广东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等方面作出的新成绩进行梳理,为我省参与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添砖加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

  延续报道合作有助教学相长

  《海上足音——广东会馆文化寻踪》系列报道,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南方日报长期合作的延续。去年,我们派出一批学生跟随南方日报记者参与《抗战中的海外赤子》系列报道的采访,在海外取得很大反响,共有4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转载了报道文章。作为侨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师生队伍素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系列报道的参与,有助弥补我院教师课程教学的不足,学生也能从中得到社会实践方面的提升。我期望,本次活动能帮助我院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上均有所提升。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周豫 李培 实习生 钟昊 陈璇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
深中通道完成海底穿针 深圳和中山在海底实现牵手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记者田建川、齐中熙)1新浪广东
本周江南华南雨水频繁 广东的小伙伴体感比较闷热
  本周,随着副热带高压撤退,雨带南落,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