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细康:2016年广东“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广东蓝皮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首发
《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首发仪式现场。本网记者 武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武勇)1月10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广东蓝皮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首发仪式”在广州举行,报告从创新驱动、宏观经济、财政金融、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全面分析评价2016年广东经济社会运行状况。报告认为,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经济运行的分化特征更加突出,创新驱动不断强化,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力逐渐形成。报告在综合考虑经济新常态的阶段特征和广东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后,预计2017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7.0%—7.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从四个维度解析该发展报告的核心观点。他指出,首先广东经济整体发展形势向好,在稳定增长方面,广东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经济结构调整调在稳步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出新路;新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珠三角转型发展曙光初现;惠民生基础更牢,实惠更多;发展要素质量在进一步提升;“广东蓝”可圈可点,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新发展动能快速增长成广东经济亮点
2016年,广东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为7.5%,较2015年8%下降了0.5%。比较而言,广东经济增长表现优于全国,但略低于江浙二省。报告认为,尽管经济增速略有下滑,但广东的产业机构、出口结构在持续优化,广东依靠发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势头良好,企业绩效向好,民间投资相对活跃。在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广东走在全国前列。
新发展动能的快速增长是2016广东经济发展亮点之一。报告指出,广东研发投入从2011年占GDP比重不到2%,到2015年上升到2.5%,技术自给率达到71%,接近美、德发达国家水平,研发人员突破70万,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广东新动能快速增长突出表现在高科技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从2013年的8000余家,已经增长到2015年11200家,初步估算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15800家,高新技术企业前三季度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8万亿元,同比增长8.1%。以深圳为创新龙头的珠三角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本土企业正在不断逼进世界技术前沿,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能正在不断培育和夯实。
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仍需破解
近年来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较大进展。报告指出,广东产业结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需要破解,特别是高端产业有效供给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转型升级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报告进一步指出,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广东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广东制造业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的阶段明显滞后于江苏,且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高级化程度相对滞缓。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和商务等五个行业增加值约占整体服务业的38%,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此外,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广东控制过剩行业准入、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任务依然艰巨。从创新动力方面来看,产业转型的创新动力仍待增强,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近年来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等动力转换方面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然而与先进国家及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报告指出,作为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大省,广东一直将“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绿色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规模效应”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冲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较大成效。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有效地减缓了由能源使用规模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经济福利创造整体上大于环境损害,环境质量整体初步改善,生态保护屏障基本形成。但广东当前生态环境仍然处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拐点期、环境质量改善的攻坚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期。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期,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公众对环境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要求将会更高,政府需要不断增强更好环境质量的供给能力。广东应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为绿色发展贡献“广东方案”。
该报告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之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从2004年开始编撰出版蓝皮书,本年度的“广东蓝皮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共有11份研究报告,来自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统计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科技厅等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编撰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