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广东医学院“一元钱”基金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学会做公益

11.06.2014  19:03

  


新闻链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6/10/content_465421.htm?div=-1


  每笔捐款1元起,6年筹得41万元,救助了几百人,包括白血病患者——在广东医学院,有这样一个“一元钱”基金,救助对象包括贫困家庭学生,也包括重病学生。“一元钱”基金在大学校园这个小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有温度的能量场。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邓宇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元钱”基金是一种朴素的民间互助行为,这种民间行为能够规范化运作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为帮助贫困生而设立


  广东医学院的“一元钱”基金设立于2007年,时任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的谢培豪说,学院30%左右的学生为贫困生,10%左右为特困生,存在温饱还未解决的问题,于是学院提出“省下一元钱,帮助身边人”,最终孵化出了“一元钱”基金。


  “目前‘一元钱’基金筹款总额能达41万元,是意料之外的。”谢培豪说,基金成立的初衷是很朴素的,就是想解决贫困生的问题。


  截至目前,这支小基金已救助学生达842人次。账目显示,目前基金每月收到的捐款额超过3000元,而在2007年10月“一元钱”基金诞生之初,启动资金的总额仅有2万元。


  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团委副书记颜雄介绍:“善款主要还是由本学院3000多名在校生以及老师校友一点点捐赠积攒起来的。”她告诉记者,老师学生们参加各类校级活动所得的奖金,也在大家的民主决议下,拿出其中15%纳入基金。


  “也有社会捐款。”颜雄说,最大的一笔社会捐款数额为2万元。


  救助患白血病的同窗


  梁达是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大三学生,半年前,他被确诊为慢行逆细胞白血病。虽然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但他积极乐观,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靠外出兼职打工和勤工助学来支撑基本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同学们发现他的“秘密”后,经请示学院领导,通过校园网、橱窗、微博等各种宣传渠道,向全校师生发出“爱心捐款”倡议,短短几天时间就募得善款55956.6元。第二临医学院团委爱心会会长李荣说,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助经历,也是迄今为止救助金额最大的一次,当时梁达同学拿到钱时,他感激地说:“这是‘一元钱’基金给我的‘救命钱’!”


  颜雄介绍,梁达是“一元钱”基金突发救助的一个典型个例。针对因突发意外致生活困难的学生,突发基金资助金额一般超过500元。对于像梁达这样因大病重病而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学生,则会为他们举行特殊募捐,做到专款专用。


  除了突发救助,“一元钱”基金更多用于常规救助项目,包括特困生慰问基金、临时生活补助、冬日爱心棉被等。


   基金由学生自主管理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邓宇鹏教授对“一元钱”基金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一元钱”基金是一种朴素的民间互助行为,然而这种民间行为的规范化运作,让他觉得难能可贵,“这在全国高校内很少见”,邓宇鹏表示,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间慈善意识,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第二临床医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廖少玲说,从一开始,“一元钱”基金就由学生管理,基金的账号和密码都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只是起到审核和指导作用,并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爱心助学金管理条例》,明确基金的管理机构、资助对象、资金项目、公示制度、监督制度等。“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详细记录在案,每月定期向全院师生公布,任何人对此有疑问的,都可以通过申请查询。”廖少玲说。


余晓玲、吴征宇、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