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广东“十三五”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和实现创新驱动的策略

24.12.2014  12:51

过去35年广东处于“追赶常态”,“新常态”对于广东而言就是发展方式转换,从追赶型增长转为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未来发展的一条主线。过去35年广东处于“追赶常态”,“新常态”对于广东而言就是发展方式转换,从追赶型增长转为创新驱动。

这个转换将带来五大趋势性特征:一是技能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提高;二是新兴产业部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三是大城市在创新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四是形成政府与企业分担创新风险的制度安排;五是地区参与全球分工方式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广东的基础在于发达的民营企业集群、便利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面对这样一种创新驱动发展趋势,广东的作为空间在于构建地区竞争性生产体系,路线图如下:一是基于企业、集群与网络的生产能力的形成,以及本地化的发展;二是公共设施网络促进市场一体化与实现规模经济;三是现代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四是共性技术的公共平台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互动而形成的地区创新能力。广东有30多年的良好发展基础,民营企业与企业网络构成了集群化生产能力,GDP的大约1/4来自专业镇;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与通信互联网建设提供了企业获取规模经济的机会。

对广东“十三五”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从培育资本市场、健全并购与重组制度入手,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及以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为平台的多种企业网络。二是从搭建公共平台与建设公共资源能力入手,孵化新企业,培育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三是从大城市在聚集与扩散中的功能转换入手,充分发挥大城市在结构调整中的火车头作用,形成大城市研发和地区生产制造的产业链跨地区有序配置格局,从而推动城市化的高效发展。

如果这几个方面能率先全面推进,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广东依然会走在前面。

省社科院专家专题报告观点

国际经济所丘杉研究员分析了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对“十三五”广东经济的影响。认为为应对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贸易保护抬头等趋势,广东要积极鼓励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结合国家新战略,加强与国际区域合作,开拓新市场,寻求新经济增长点。

产业经济所向晓梅研究员分析了“十三五”广东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指出新发展、新消费与新技术是引领广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头,新常态下广东需要调整政策思维,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创新、存量企业技术改造、互联网思维、企业效益与发展质量、企业走出去与区域合作等。

宏观经济所刘品安研究员分析了“十三五”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指出推动粤东西北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人口出来,产业进去”,目前粤东西北地区“人口出来”的路径已经收窄,政策重点应该加快珠三角中高端产业走进粤东西北,这需对现行的财税补贴政策、产业转移模式、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土地制度及劳动力培训体系等进行新一轮制度创新。

财政金融研究所任志宏研究员分析了广东“十三五”金融发展与创新策略。指出广东金融业发展亟须解决创新动力递减、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倾向、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衡、国际化以及粤港澳金融合作进展有限等五大问题,“十三五”广东需要争取在金融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对外开放上形成重大突破。

党委办柯锡奎主任提出了广东“十三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策略。认为广东必须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敢于打破常规,力争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率先实现重点突破。重点采取五项改革策略: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创新;二是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三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权力运行机制,从“放权”走向“让权”;四是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从管理走向治理;五是进一步创新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从法制走向法治。

法学研究所骆梅芬研究员认为“十三五”时期广东法治建设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省的关系、立法和改革决策的关系、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与政府的管理决策权的关系。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落实重大事项决定权,确保“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重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法治社会建设。人事处游霭琼研究员认为,“十三五”广东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将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与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刚性支出增大、公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与政府供给能力有限、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化加速与社会负担水平快速提升等多重挑战。应从如下方面推进深化改革:一是健全支撑基本公共服务稳健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二是构建政府供给为主导、其他供给为补充的混合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三是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四是以金融改革创新为支撑,扩大现代金融工具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运用。

社会与人口所梁理文研究员认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今后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核心理念,必须在战略上实现四个转变:从“人治”思维向依法治理转变;从“包揽”思维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单一”思维向综合治理转变;从“应急”思维向源头治理转变。广东应紧密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核心目标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制度、公共安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诚信等五个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形成符合国情省情的社会治理体系。

谢名家研究员提出了广东省文化产业“十三五”创新方略。从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和战略机遇入手,提出了全省“十三五”改革创新文化产业,规划构建九大产业体系,并将其上升为经济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的战略策略与对策建议。对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解放思想,释放社会生产力;强化文化立法,推进文化发展方式的科学有效管理;建立全省一体化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促进机制。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赵细康研究员认为,“十三五”广东将达到污染排放的峰值期,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质量转变的拐点期。进入“十三五”后,公众对生态环境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补生态环境“欠账”的压力将使政府支出更加“捉襟见肘”,区域均衡发展潜伏着污染由中心向外围扩散加快的可能,从过程控制到质量改善将成为政府环境治理模式转变的首要任务。下一步广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着重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政府投入与市场投入、区域协调与污染扩散、生态环境事务中政府管理与第三方治理、技术治理和制度治理等五大关系。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