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云敏 李成:突出绿美广东引领,加快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

31.12.2022  12: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的“广东有条件有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等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奋进新征程,广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品质提升抓绿化,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围绕结构优化抓“双碳”,让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加快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作出更为积极的实践探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好四大关系
  广东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点把握好四大关系,结合自身区位特征、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持续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为广东率先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把握中央总体部署和地方首创精神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守正创新,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一系列契合于广东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广东要继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指引下,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继续发挥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蹚出更多有效的新路,要不断创新政策工具促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着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探索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机制,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探索出更多有效模式。
  二是把握区域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共进的关系。广东省内区域差异显著,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之间人均GDP水平相差高达近十倍、产业结构迥异,客观上决定了难以按照统一尺度、统一标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此,广东要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基础,持续探索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同时赋予各地市更大权限,因地制宜探索具体的建设路径和模式,推动珠三角核心区在经济绿色转型、经济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等发挥所长,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化和乡村生态振兴等方面结出硕果,推动沿海经济带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海洋污染治理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加快形成基于区域生态、资源、产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局面。推动市场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同上下游共治,实现区域间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有效平衡。
  三是把握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中充分发挥广东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机制发达的优势,积极探索和运用市场化、现代化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工具。例如,稳步发展绿色金融,广泛开展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充分运用差别化、阶梯化资源价格调节企业节能环保行为,积极引导珠三角企业参与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产品价值化,等等。让行政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效结合释放出巨大的制度效能,比如,继续探索在茅洲河等流域治理中摸索出来的“全流域统筹、全打包实施、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合作、全目标考核”等新型政企合作模式,高效推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四是把握政府和智库两种创新知识资源的关系。善于利用智库力量、以研究促创新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点。要积极探索形成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高校共同组成的涵盖生态学、环境学、地球科学公共管理、产业经济、金融、信息系统设计等领域的知识网络,为生态全面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宽领域的智力支持,推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通过围绕特定的污染治理和攻坚任务,积极引入专业研究团队、专业公司联合攻关等形式,加速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方法。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加快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
  广东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本质,从根本上解决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和弱势,加快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
  一是更加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特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们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不断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这就要求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应该能够更为直接、更加畅通地反映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民的参与性。广东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达和对公共事务参与度高的优势,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更加充分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全面发挥人民群众在方案设计、制度评估评价、实施监督等全过程和多领域的作用,真正实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二是更加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精准聚焦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制度创新路径,把实事求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阶段性问题的“广东方案”作为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减碳空间逐步缩小、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有刚性需求,积极探索绿色创新发展、根据能源禀赋有序推进碳达峰的有效做法;围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战略目标,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战略转变的相应制度安排,探索更具广度、深度和长远性的污染防治制度;围绕粤港澳三地生态文明合作空间巨大但合作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这一基本状况,有效推进三地合作机制创新;围绕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这一更高要求,着力完善南岭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生态脆弱性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相对脆弱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制度;围绕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改变、生态文明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难题,以敢啃硬骨头的奋斗姿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
  三是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需要突破的难点愈来愈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为此,要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和界限,建立有利于合作治理、协同治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打通降碳与减污政策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降碳减污的有效机制;通过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现降碳与扩绿目标的双向互济;以生态振兴为牵引,建立健全与乡村社会治理和生态资源环境特性相吻合的农村农业污染防治制度规则,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绿色化和绿色创新的有效制度安排,推动形成能够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发展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等生态系统一体性为切入,进一步加强粤港澳生态环保规则制度衔接,建立健全协作保护和协同治理机制。
  四是更加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价值。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要求广东不仅要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领域形成突破,而且要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因此,要加强总结、梳理和提炼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合作机制、城市黑臭水体大兵团治理模式、以碧道建设统领五水共治模式、碳普惠机制等一系列开创性制度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广东经验”。畅通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试点、总结、推广、交流各环节,发现挖掘省内各地、各部门、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做法、总结提炼成熟经验,推动更多有效制度创新从广东实践到全国推广和中央政策的转化、升华。做好广东应对气候变化等经验做法的国际交流传播,为我国深度参与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全球治理贡献广东力量。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政策创新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广东样本”(GD22TW06-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