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10年惠及300万人次
“同饮一江水”2015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演出现场气氛热烈。 江升华 摄
核心提示
10月31日晚,“同饮一江水”2015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年度总决赛在东莞市塘厦镇体育馆落下帷幕,今年已是该赛事举办的第10年,参赛人数更是达到历年最高,多达7000余人。作为2015年省委宣传部文化惠民“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平日在工厂、车间等岗位上埋头苦干的打工者们多了一种用歌声表达情感的渠道。“有时候只需要一首歌,就能唱出我们心中的共鸣。”来自江门的2015年“年度歌王”阮楚婷说。
未来,这些歌手演唱的打工歌曲或许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2015年,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项目,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内流行音乐史上首个以“打工”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基地,将在推动群众性文化发展、广东原创音乐的道路上承担更多的“重任”,为广东文化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亮点1
草根歌手变耀眼“民”星
从2006年至2015年,“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共成功举办了10届,不少打工者通过歌唱大赛圆了自己的音乐梦。2013年度“同饮一江水”歌唱大赛的冠军得主王如华就是一例。
1999年底,王如华怀揣着美好的音乐梦想从老家山东泰安来到深圳龙岗,由于在艺校学的是民族歌曲,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转型”成为流行歌手,开始了“跑场”生活。为了赶场他经常奔波于各地,平时省吃俭用,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妻子身上合起来只有1500元。
几年来,他和妻子一同组成的“中华飞燕”组合唱遍了深圳、珠海、中山、阳江、湛江等大大小小的舞台。2013年夏,王如华参加了“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赛,命运从此改变。夺冠后,他不仅登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舞台,夺得深圳青歌赛冠军,拿到了广东省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歌手大赛银奖,还和朋友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2014年度的打工者歌唱大赛“年度歌王”王晓亮出生于陕西农村一个戏曲世家。王晓亮从小就显现了过人的音乐天赋,小小年纪可以喊出高亢激昂的秦腔唱段,五六岁就经常跟着妈妈出去唱堂会。但因为家境关系,几经周折他才最终凑够了学费,顺利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
上大学期间,王晓亮不仅要“跑场”赚学费,放假了回家还要帮家里做农活。在学萨克斯的那段时间,他每天练习时间都超过6个小时,正是凭借着过人的刻苦,他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当上了学校乐团的团长。
毕业后的王晓亮也是最早加入0769乐队的歌手,这个以东莞区号命名的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十七八岁就出来打工的年轻人。现在的他很忙碌,经常都要去工厂、公园、广场演出,每年这样的演出少则15场,多则30场。除此之外,他还会不时创作一些励志向上的打工歌曲。
据了解,在“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年度总决赛中获奖的优秀歌手,除了获得丰厚的奖金外,还有机会与国内知名的音乐制作公司现场签约,发行属于自己的专辑。在前几届“年度歌王”华丽转身的示范下,越来越多喜欢音乐、渴望寻梦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赛,今年的参赛人数更是超过7000人,创下历年最高纪录。
聚焦2
原创打工歌曲创作渐成气候
实际上,“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的前身是东莞市塘厦镇的“越唱越红”农民工歌唱大赛,2013年由于其在打工群体中的影响力而正式升格为全省性的文化品牌活动。自2006年创办以来,大赛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420余场次,直接受惠群众300多万人次,更是一举拿下了文化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等诸多荣誉奖项。
在比赛过程中,观众们除了能听到耳熟能详的流行曲目,还有《向前飞》《快乐的打工男孩女孩》《兄弟》等根据打工者的故事创作的原创歌曲。“这些歌曲都唱出了打工者的心声,既悦耳动听,又能给人带来正能量。”来自江西的打工妹小罗还提到,这些比赛就在广场上、工厂边举行,方便打工者观看,而且有周赛、月赛、季度赛和年度总决赛,几乎贯穿全年。
据悉,大赛组委会特别精选了一批优秀原创打工歌曲供参赛者选唱。参赛者除了演唱,在歌曲创作上,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指导。
2011年,中国打工歌曲创作基地在东莞塘厦挂牌,以“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为宗旨,成功举办5届打工歌曲创作大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原创音乐作品5000多首,公开发行了10多张CD音乐专辑。今年,该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项目。几年来,不少广东本土的优秀原创歌曲作品在这里应运而生,其中作品《脚印》还曾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百年一梦》《土豆花又开》也成功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歌曲类“五个一工程”奖。
其中,歌曲《脚印》由著名词曲作家杨湘粤、晓达、崔臻和与东莞塘厦词曲作者黄耀群、赵建华联手创作,内容反映农民工情感,由东莞本土歌手演绎,从创作、内容到演唱都实现了“接地气”。
随着“打工歌曲大赛”这个平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以原创音乐创作为龙头,将实行产业化运作,融音乐培训、音乐制作生产、唱片发行、演出销售、艺术策划为一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流行音乐界人士的注意。
展望3
珠三角合力推动打工文化发展
“我有一个梦,想在城里安个家,不要取笑我,这不是痴人说梦话,在他们眼里我的梦有一点疯狂,在我的心里没什么阻挡……”2014年,农民工歌手大军推出的原创歌曲《想在城里安个家》在网络上成为热门。他表示,歌曲唱的就是像他一样的年轻打工者的朴素愿望:给家里多寄点钱,在城市有个容身之地,夫妻相伴,全家团圆……
为了这个梦想,大军本人也曾一度在长沙、惠州、中山等多个城市之间辗转奔波。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先后推出了《哥是农民工》《最美是家乡》等众多原创歌曲。
“在打工群体里面,多才多艺的人很多,在我身边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能人。下班以后,大家就一起唱啊跳啊,自己作词作曲。”大军回忆说,早些年,工地边上常有一些唱歌的摊位,工友们下了班就去那儿玩,“正因为工作比较枯燥、辛苦,大家又都是离乡背井,特别需要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政府部门能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像露天电影、节日晚会、广场演出等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80、90后、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打工者来到了广东,在他们的身上更不乏创造的活力。本届比赛的“年度歌王”阮楚婷就是个活力充沛的90后女生,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从事过音乐培训、舞蹈助教等工作。谈到参赛原因,她笑着说:“可能是看着别人唱歌,不知不觉就激发了自己的斗志吧。”据她的观察,现在争夺“年度歌王”的参赛选手,其演唱风格和创作类型都越来越多样化,流行、民谣、曲艺、原生态、爵士、美声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从广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获悉,新生代打工群体中的多数已经步入买房、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之年,现实却让很多年轻人深感压力。发展社区文化作为社会“细胞”之间的润滑剂,促进“左邻右舍”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建立“守望相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在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本届大赛评委之一陈洁明看来,广东是流行音乐发源地,更是外来打工者的聚集地,深圳的打工文学近年来发展强劲,惠州等地的吉他生产市场前景乐观,这几方面的因素为推动打工文化“更上一层楼”形成了合力。“一方面,音乐人要积极为打工者作词、作曲,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帮助打工者开展自发型创作。尤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打工歌曲的市场未来是相当广阔的。”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