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济困扶贫 七年前行结硕果
广东扶贫济困日已走过7个年头。在这7年的时间里,广东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令社会各界、各行业间的慈善共鸣愈加强烈。在2016年扶贫济困日的活动中,多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根据统计,全省共计认捐22.6亿元,大力支持了省内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奔康。
自2010年广东首次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以来,全省共计获得社会各界认捐款项达185.88多亿元,成功对接慈善项目近5000个,惠及人口超过300万,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化扶贫道路。
扶贫更加精准高效
今年是广东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第二年,是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今年,扶贫济困日的主题为“关爱贫困人口,助力脱贫攻坚”。
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并要求更加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出台了《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及重点县(市)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在其后的三年里,广东如期高质量完成对20.9万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2571个相对贫困村和21个扶贫开发重点帮扶县的帮扶任务。
为了确保精准识别的准确性,2016年5月,广东省扶贫办举办新时期精准扶贫培训班,明确要求在精准识别中不能单纯以收入作为贫困户的唯一识别标准,还应考虑支出,重点考察贫困户的吃、穿、住以及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情况。
据了解,2016年广东全省派出驻村工作队1.2万个,驻镇村工作队员4.3万人,对贫困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共有32.67万人次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摸查。同时,广东还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与相关部门贫困户信息比对等工作,确保精准识别的准确性。
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扶贫信息系统已录入相对贫困人口66.4万户、涵盖173.1万人,基本完成了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
与此同时,广东省内相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被摸清,其中因病致贫占35.38%,因残致贫占21.09%,缺劳力致贫占18.74%,因学致贫占8.61%,缺资金占7.06%,其他因素(因灾、因婚、缺土地、缺水、缺技术、交通不便等)占9.12%。
攻坚克难深入肌理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是广东省在2009年开始部署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系统工程。当年6月,广东正式推出“双到”扶贫这一重大举措。
广东于2009年启动第一轮“双到”扶贫,三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227.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667.2万元。到了2012年底,全省被帮扶的贫困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7762元,比2009年增长近4倍。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9万元,比2009年增长近18倍,超过预定目标。
到了2013年,广东启动第二轮“双到”扶贫工作,共派出7986名干部驻村,帮扶2571个重点帮扶村、290.6万贫困人口。在本轮扶贫中,广东更加重视“造血”,综合运用产业、教育、金融等多种扶贫方式。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广东全省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2.95亿元。至2015年底,帮扶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220元,比2012年增长近2.6倍,超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90.6万人如期实现脱贫。2571个相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1.14万元提高到10.2万元,超过了“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的目标。与此同时,广东还完成了“两不具备”移民搬迁3.8万户、16.8万人。
2016年3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
2016年是新时期脱贫攻坚开局之年,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因贫施策,按照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启动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47万个,部分帮扶项目已初见成效,培训贫困劳动力38万人次,贫困人口新增就业6.1万人。据了解,2016年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用于我省扶贫开发的投入总计143.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7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14.02亿元,市级财政资金23.13亿元,县级财政资金4.86亿元。
除了推动省内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外,广东还按照“全面对接做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坚决完成好中央交给广东的对口帮扶任务”的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相关工作。2016年广东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关系发生调整,随后广东迅速向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派出六个扶贫协作工作组,实现全面对接。
在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广东也狠抓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根据广东省纪委通报的信息,今年1至4月,广东全省共排查扶贫领域违纪违法线索819条,立案查处25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3人。
慷慨捐助 华南房企走在前面
在广东历年的扶贫济困日认捐活动中,房地产企业表现一直都十分积极,以2016年为例,在当年的扶贫济困日活动中,碧桂园集团当场举牌认捐5亿元,恒大集团举牌认捐2亿元,珠光集团联合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认捐了1.1亿元。星河湾、保利、香江等知名华南房企也纷纷为扶贫济困积极出手,慷慨解囊。
房企捐款数额位居前列
慈善事业中不乏有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的身影。在民政部公益时报社编制发布的2015中国慈善榜中,超过20%的慈善企业和捐赠总额近18%的善款出自广东,在此其中房地产企业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而根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国内100名企业家慈善榜中,广东地区上榜的21家企业涵盖了碧桂园、恒大、珠江投资、龙光地产、祈福地产等知名华南房企。
在已经举办的七届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华南房企始终扮演着积极认捐的“领头羊”。例如在2010年的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碧桂园捐款达2亿元,恒大捐款1.2亿元,合生、珠江、新南方、珠光四家企业联合捐赠了4.2亿元。
在过去的三年里,以杨国强、杨惠妍和碧桂园集团的名义认捐数额始终占据认捐名单的首位。其中2014年与2015年各认捐1亿元,到了2016年更是当场举牌认捐5亿元。而在过去若干年的扶贫济困日活动中,碧桂园多次成为认捐数额最多的企业。
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曾在2016年扶贫济困日活动座谈会上表示,他会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继续努力,精准帮扶相对贫困户,为广东实现三年内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就在同一年,杨国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积极探索扶贫机制
在新的时期,扶贫济困的主要任务是精准脱贫,打响脱贫攻坚战,因此这对扶贫工作在成效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房企也将扶贫济困的重点转移到新模式探索的方面来。
碧桂园在探索精准扶贫的方面利用了扶植产业的方法。2016年,碧桂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成立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一项目将引导、扶持片区有种植意愿、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采取“市场主导、贫困户主题、企业参与、政府帮扶、金融支持”的运作方式,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打造苗木花卉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据了解,该扶贫项目总投入约5000万元,预期开发5年,征集约300亩耕地种植苗木。
而在教育扶贫方面,碧桂园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9月,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副主席杨惠妍创立,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主办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正式开学。这所学校具备了纯慈善的性质,在此就读的学生将不用负担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各项费用。
从2014年9月首批学生入学起至今,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已经招收了1019名贫困学子,今年6月底,该学院首批290名学生将顺利毕业并踏入社会。
社区公益大行其道
6月25日晚,一支义工队伍在广州南沙金茂湾宣告正式成立。本着“打造充满情怀的社区”的愿景,金茂华南区域举行了金茂工艺教育基金会、中国金茂义工队、金茂流动图书馆三大慈善组织的成立及授牌仪式。此外,“绿跑中国”和“金宴中国”两大慈善活动在金茂华南区域正式启动。
近些年来,社区公益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活动,在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社区文化。
全民参与的社区公益
广州街头不乏社区义工的身影,其中还有不少是高龄老人。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广州市长者义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年),调查显示,参与义工工作的老人平均年龄为68.3岁,去年平均参加义工服务的次数是13.26次,目前广州市有超过10万名长者义工活跃于社区参与义工服务。
在所有的受访调查者中,年龄最大的有83岁高龄,超过两成的受访老人表示,自己首次参加义工服务的时间在五年前。高龄老人参与社区义工的工作,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义工群体年龄的广泛性,而参与社区义工活动,本身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在“专业社工、全民义工”概念的推广之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广州全市社工服务团队培育发展了2000多支义工队伍、义工65万人,而参与社区服务的义工则超过300万人次。
社区义工组织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通过各类企业、基金会赞助而成立的,也有社区居民、义工自发缔结的组织。位于增城的增城爱心公社社区志愿中心,原名凤凰城爱心公社,便是由碧桂园凤凰城小区居民于2006年3月自发成立的,属于由社区居民带动的社区行公益组织。爱心公社立足社区,致力于推动社区公益和社区融合,并倡导社区不单属业主,也属工作生活在社区的每一个人,特别关注为社区服务的边缘人群。
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
在社区公益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在探索着社区服务的新模式。
2016年8月,广州市第三届公益创投——番禺区公益生态圈建设项目举行了启动仪式。番禺选取了5个社区作为试点建立“社区基金”,通过探索社区公益集市、社区公益平台等模式,建立社区基金,回应解决社区居民的迫切问题,推动社区问题的自我消化和社区互助,实现幸福和谐社区的目标。
在当时的启动仪式结束后,社区里的一些企业、个体户、驻区机关单位进行义演活动,并为番禺区首个社区冠名基金“沙园社区慈善基金”捐款损物共12000元。该基金将用于为社区内的贫困家庭提供慈善救助、综合帮扶,资助有利于改善社区治安、邻里关系、环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公益项目、资助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助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和其他符合区慈善会章程所明确的资助项目。
据介绍,社区基金可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决定慈善基金的数量、使用用途和使用方式,并根据《设立冠名慈善基金协议书》使用善款。区慈善会对基金的募集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对基金进行审计,接受社会的监督。
数据看公益
根据2016年9月广州发布的《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6)》,截至2015年,广州已经连续三届举办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共成功对接慈善项目近1203个,筹集善款12亿元;2014年、2015年两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投入3000万元资助215个项目。截至2015年12月底,广州市慈善会已设立各类爱心基金331个,筹集资金22381.81万元。
2012年,广州颁布实施《广州市募捐条例》,在全国率先放开慈善组织公募权,截至2015年底,共有154个组织、2445个慈善项目依法办理募捐许可或备案。
此外,从2008年至2015年的8年间,广州市政府投入超过13亿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同时全市已共有持证社会工作者10248人,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各城市第二位。
另据广州市慈善信息平台网站收录的数据,根据该平台收录的各项指标数据所得综合评分,目前透明度最高的三家慈善组织分别为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86.87)、广州市天河区慈善会(82.48)和广州市白云区慈善会(81.00)。
记者观察
做公益是企业
与社会的“双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房企为例,每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认捐企业的名单中,数额最多的也以房地产企业为主。尽管企业为公益事业进行了无偿的捐助与付出,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双赢”的结果。
一方面,做公益本身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不论捐钱数量多少,或支持举办多大规模的公益活动,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获得良好的口碑,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战略,能够达到广告与品牌的双重目标。
另一方面,除了品牌认可度与口碑外,做公益还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效应。以碧桂园为例,其创办的广东碧桂园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扶贫方面做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学院中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竞争谋求碧桂园的岗位,客观上也为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做公益显然益处多多。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