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理论粤军”重大资助项目结项并获“优秀”等级
本站讯 我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承担的2013年度“理论粤军”重大资助项目“帝国南疆与南海北岸——16至18世纪广东滨海地区开发与海上交通研究”(LLYJ1324),近日经广东省委宣传部专家组鉴定,已经顺利结项,获得“优秀”等级。
“16至18世纪广东滨海地区开发与海上交通研究”课题以世界史、海洋史视角,考察16至18世纪南海北岸以广东滨海地区与南海海域为中心的地域开发进程、海陆互动与海上交通网络形成过程,从海洋世界自身特点和规律揭示濒海地区发展的趋势以及海洋、陆地、人群三者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揭示历史上广东作为南海开发与海域管理之主力的基本脉络与发展历程,透视南中国海周边地区发展的内在联系。
课题分四章展开探讨。第一章从海陆互动的角度探讨明清王朝的朝贡体系、 海洋政策的实质内容及其在广东的运作实态,重点讨论16-18世纪世界-国家-地方之间多层面的变化趋势与走向,以及广东在国家乃至国际关系、经贸舞台上的特殊重要作用。第二章以滨海地区开发与海陆互动为基本视角,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及海岛、海峡等涉海地理单元开发为中心,展示16世纪以后广东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与海外贸易、市场机制互相沟通、互相促进的海陆联动关系。第三章综合探讨16-18世纪华南港口的运作模式与海上航线、海洋网络的形成、转变历史,揭示广东在海洋因素的驱动下以港口、海上航线与海洋网络互相融合、联通的机制。第四章结合海洋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集中探讨16-18世纪南海沉船船货及其与产区、市场、相关港口与航线等关系问题,揭示沉船遗物背后的海洋地域社会经济信息。
课题在整体视野下尝试建构以海洋区域社会经济史为主体的、有特色的海洋史学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力图将“东方地中海”、“小地中海”等理论置于具体研究与参照之中,为海洋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课题在充分考虑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南海北岸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档案、碑铭、宗教文书以及西人有关南海地区的游记、航海记录、航海图、科考报告、考古发掘等资料,科学、适度地引入考古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学科成果及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理论扎实,内容丰富,分析深入,为中国海洋史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做出有益的贡献。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负责人李庆新,成员徐素琴、陈贤波、周鑫、罗燚英、杨芹、王潞、王一娜等曾先后多次深入广东沿海、海岛等地区、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德国、日本、越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其阶段性成果在《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学术研究》、《海洋史研究》、《海交史研究》、《国家航海》、《暨南学报》以及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Occidental Studies Kansai University、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Seaport Cites 等国内外专业书刊发表,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文/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