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用实效彰显时代气质

13.10.2015  12:24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晨 通讯员 董永春

  广东省广州市民吴嘉说:“现在预报准确率高了,预警多了,获知气象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了。

  陈启宇和王一这对夫妻也畅谈自身感受:以前对气象的了解仅仅是下不下雨,现在发现气象还与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

  饭馆的老板娘于丽倚在店门口优哉乐哉:“你知道为啥我不怕变天吗?”她把手机伸过来给记者看,“专门下载的天气客户端,下雨刮风就不再露天摆桌……

  这是日前记者在广州市街头随机采访得到的回答,绝大部分市民表示能够“感受到”广东气象的变化。这是对广东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验证,更是对成绩的认可。

  自2011年以来,广东省气象局积极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工作部署,稳步推进现代化,力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顶层设计,架构起“鸿篇巨制

  四年多来,在开门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省委副书记马兴瑞都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先后7次会见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4次到该省开展检查指导,为气象现代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国气象局其他领导先后到广东省气象部门检查督导达13人次,给予了具体指导。该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副省长邓海光等领导同志先后做了66次调研和批示,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引领风尚,在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底蕴中强化创新驱动。这为广东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了适宜的大环境。

  接下来是“自己怎么干”的问题。广东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曾说:“如果公鸡能下蛋,我们就要做到‘亲眼见’。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期间必然会经历很多艰辛。广东省气象局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契机,把气象工作的理念向服务民生转变,从考虑自然影响向考虑社会影响转变。

  “以前可能是‘我报准了、我知道了,但我没有很多办法告诉所有人,传播渠道有限’;现在实现了由‘我知道了,老百姓不一定都知道’到‘我知道了,你差不多同时也知道了’的转变。”许永锞告诉记者。传播手段的增加和渠道的畅通,便是气象现代化的一个表现。公众满意是服务的结果,更是气象现代化的表现。

  许永锞回忆道,很多年前,外部门要气象资料,有时还要“省着点”给;现在,有什么,巴不得都给出去。所有部门都和我们加强沟通,谁都离不开我们,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出眼界宽、目光远,还要有到位的顶层设计、清晰的实施步骤,还要有政策措施落实、各方积极推动、部门真抓实干。

  “大家蛮拼的!”许永锞此话简捷,并未细数这些年从领导到职工的许多付出,但记者在广州、肇庆、清远、东莞等地街头随机采访,老百姓对气象工作是认同的。

   兼取众长,实现现代化大跨越

  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空间上并不宽敞,但在能量上却不得了,正向着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提出的“把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作为气象科技制高点”的目标迈进。

  在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从113公里减少到87公里,48小时误差从184公里减少到161公里。”实验室主任冯业荣说。

  回忆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业务从试水到自由“游弋”,省气象台台长曾沁的切身体会是“试得更早,摔得更疼”。他形象地说,网格预报就相当于在一条龙身上一点点、一片片地绣龙鳞。整个业务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旧酒”换上“新瓶”,用数字化去包装原来的定时定点定量,解决服务问题;二是全省气象部门共织一张网,解决流程问题。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新体系,建立了具有自动化预报订正、智能化产品生成、定向化风险预警等“智慧”特质的无缝隙的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业务,预报模式分辨率从36公里提升到3公里,实现了离散站点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转变。

  在广东,一键式发送技术让应急信息、气象预警信号等实现5分钟内靶向式覆盖;预警短信发送速度也由2000条/秒提高到5000条/秒,年受众5.5亿人次。

  在该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常越手里有一个设备,只要轻轻一摁,用户便会收到信息。这便是“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服务理念的践行。

  与2011年相比,广东各项气象工作均有明显进步,防灾减灾效益明显、公共服务提速扩面、预报水平稳步提高、人才体系更趋完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服务力量更加充实。

  这其中有很多翔实的数据——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连续3年低于0.8%的目标值,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3年降幅达50%;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40个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前4位;公共服务覆盖率从80%提高到90%,气象数据部门共享率达95%。“平安珠三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36亿元全部落实,项目建设即将完工;“平安山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15亿元全部到位,项目建设接近尾声。

  “把好靶向,不跑靶。”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说,气象服务,就是让大家都感觉得到。

   谋篇布局,“撒网”有方“收网”有力

  广东气象现代化的谋篇布局像一次撒网,这张网撒得有方。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过程中,当地也有多个抓手。

  比如,以“三是三有”任务、新型台站考核指标为抓手,带动干部职工形成共同愿景;以建设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发展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业务、构建基于云技术的一体化业务体系为抓手,带动气象业务现代化;以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为抓手,带动气象服务社会化;以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带动气象工作法治化等。

  这张网在铺开时有重点、有方向。比如,坚持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建设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坚持创新驱动,建立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新体系;坚持信息化优先,构建一体化业务体系;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等。

  这张“”有弛而不息的“捕捉”能力。人才力量的发挥,支撑了这种能力。在气象人才的分配上,广东省气象部门实行按类调配上岗,注重用人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实施“马首计划”和青年英才“上马计划”、设置“专业总师”等系列举措均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

  这张“”,有听涛观海的大谋划。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的搬迁,便是广东省气象局从现代化建设全局上做出的谋划。副站长曹静说到卫星站的搬迁,眼眶里的泪在打转:“看到原来站点里的一些‘活历史’没了,很多职工流泪了。”之前的卫星站,是经历了30年由荒山变成家园的过程;如今的新站,地界宽了,现代化设备越来越齐了。下一个30年,新家园会建得更美,“活历史”会更多涌现。

  广东气象部门正把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各项工作部署继续抓细抓实,让“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响当当,力争“收网”有力,到2020年建成世界先进的气象现代化,用更强的实效彰显时代气质。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0月12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