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硅谷”:聚焦研发,不设工厂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光明宝)11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科研基地签约进驻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将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潼湖生态智慧区引进32个项目,涉及金额3000多亿元,全部是聚焦研发和创新的高端项目。
金秋十月,水鸟在潼湖湿地悠闲觅食。而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惠州市三航国际无人机技术研究院正在推进建设无人机试飞试验检测基地。它将成为华南地区首个此类基地,为无人机产业提供研发和试飞试验场所。
在同一栋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牵头的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正建设国际化非开挖技术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研发”和“创新”成为这里的关键词。
仅仅隔了一条马路,作为手机制造“工厂”、有20多年历史的惠州三星电子,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近几年来逐步向东南亚转移部分产能。
事实上,这条马路两侧的情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的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则需要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的聚集,以及涵盖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各类创新的产生。
自2014年成立以来,潼湖生态智慧区就确立了强化创新主导的项目引进标准。目前已引进思科潼湖科学城、碧桂园创新小镇等引领性重点项目8宗,落户中科院遥感所南方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惠州中科新能源研究院等高端科研院所14家,引进全球微电子领域三大机构之一的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等研发项目10宗。如今,它成为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承载着打造“广东硅谷”的重任。
“和传统产业园区不同的是,这里面没有工厂,将全部是低碳生态的高端研发和创新项目”,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称。
这些项目有的还包含子项目,无一例外都立足于研发、科研人才培养,或为之做配套服务。比如,碧桂园创新小镇项目约有8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和银行基金签约入驻,“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有22家高校签约入驻,一个科研人才和创新技术的“蓄水池”将在这里形成。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认为,潼湖生态智慧区可以利用生态优势打造适合科研人员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各地的高端人才全力搞技术研发,真正打造成“广东硅谷”,为广东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创新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