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碳交易下了一盘大棋

31.08.2015  08:24
近两年来,广东碳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成为仅次于欧盟、韩国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场,在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担当了探路者和排头兵。

   (南方网能源频道综合) 7月,广东以100%的企业履约率顺利结束2014年度碳排放履约期。作为国家低碳试点省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广东一直着力探索有地方特色,可有效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作用的碳减排机制。2013年12月19日,广东作为全国7个试点地区之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

  近两年来,广东碳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成为仅次于欧盟、韩国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场,在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担当了探路者和排头兵。

  据统计,截至2015年4月19日,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近1600万吨,总成交金额约8.36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市场的42%和54%。截至2015年7月27日,广东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在全国首次突破了2000万吨,达到2058.68万吨,总成交金额9.18亿元,分别约占全国7个试点地区成交量的36.12%和成交额的45.28%。

  可以说,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成交量来看,广东均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碳交易已初具规模

  把时间拉回到2012年9月11日,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省份,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广东4家水泥企业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上,率先签署了碳排放权配额认购书,以60元/吨的价格,共7800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

  2013年12月19日,广东省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选取电力、水泥、钢铁、石化4个行业约200家企业纳入首批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在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中,广东是唯一采用配额免费发放和有偿发放相结合的试点地区,企业配额的97%通过免费发放形式获得。

  事实上就在2013年12月16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首次有偿发放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功举行,成交300万吨,金额达1.8亿元。

  2014年7月,广东省顺利完成首年度履约工作,仅有2家企业没有完成,企业履约率高达98.9%,配额履约率达99.97%。

  虽然广东碳排放权市场起步不久,但从两年来的发展看,其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已是有目共睹,广东“碳交易”下的这盘“大旗”也已初具规模,今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欧盟、韩国的全球第三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两年来,从出台政策制度到搭建管理框架,从建立交易平台到实现机制体制创新,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止走过了“筚路蓝缕,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期间还不断品尝着“第一个螃蟹”的味道:在全国率先引进国外大型投资机构参与碳交易,率先在一级市场采用部分配额有偿发放、将新建项目引入碳排放交易;率先利用配额有偿发放收入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率先完成国内首个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线上交易;率先推出碳排放权线上抵押融资和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产品。不久前,广东省下发了《广东省2015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机制,做到“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进一步完善配额有偿发放机制。今天,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有偿配额发放竞价平台。

  尽管碳交易二级市场活跃度在全国试点中并不是最高的,但广东一直坚持搭建“以控排企业为交易主体,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碳交易”的市场格局,这一发展思路不仅有利于控制交易风险,保持碳交易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与欧盟等发达碳交易市场在初期发展阶段的实践相一致。

  坚持这一发展思路两年来,广东碳交易主体也日趋多元,交易活跃度在不断提升。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简称“广碳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到4月,广碳所二级市场配额成交量及交易金额分别为去年同期的41倍和15倍,交易笔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占全部交易总量分别为64%、25%和11%。

  当下,广东碳交易正处于第二个履约期内,笔者从广东省发改委了解到,本次履约的截止日期为6月20日,目前共有193家履约企业正在接受第三方机构的履约核查,从核查进展来看,经历了“一回生二回熟”的履约企业更加熟悉,也更加重视第二次的碳排放履约工作。

  实际上,建立、完善对为未完成履约企业的处罚机制,是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据中山大学低碳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曾雪兰介绍,广东在首个履约期未完成履约的2家企业,除受到一定金额的罚款外,还被列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失信黑名单,特别是后者,将对企业的信贷行为将产生不小的影响。目前,广东省发改委也正在和省国资委商定,拟将国有企业碳排放交易履约情况纳入国资委考核目录,另外,广东还将继续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断强化约束措施,建立起对违约企业实质性的“震慑效应”。

   创新碳减排机制

  “今天你低碳了吗?”“你得了多少碳币?”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会成为广东居民流行的问候语。7月,广东在全省组织开展碳普惠制试点,这是全国首个促进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碳减排的创新性机制。

  目前,广东碳排放交易的实施范围主要集中在能源、工业领域,对于普通民众鲜有涉及。事实上,在节能减排领域,低碳生活与个人息息相关,社区居民人均日常生活、消费领域的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

  据了解,目前已有广州、中山、东莞、韶关、河源5个城市被纳入首批试点,这些地区将积极结合低碳社区、低碳园区建设,探索低碳交通、低碳校园、低碳酒店、低碳景区等普惠活动。今后,这些城市居民的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公交出行带来的碳减排量都被进行量化,通过一系列换算,得到相应的“碳币”,市民可凭“碳币”换取产品服务优惠等商业激励,如乘坐公交费用减免、超市购物优惠等。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气候与能源部主任、广州市低碳产业协会副会长聂兵说,推广“碳普惠”制实际上是广东为了促进市民树立绿色低碳环保意识,鼓励低碳生活与消费模式的一种创新手段,市民、小微企业通过积极参与碳减排活动,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就可获得相应的碳排放信用。初期较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参与减排获得“碳币”,可以兑换商品服务,发展成熟之后,这些“碳币”甚至可以实现在碳交易市场的流通。

  下一步,广东碳普惠制度产生的减排量,还可能经过核证签发成为专门的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以补充机制的形式进入碳交易市场。“这个机制不但是全国首创,在世界上尚未找到先例。”广东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洪建武告诉记者。

  据悉,《广东省碳普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在各部门及各地市征求意见。同时,广东也已完成相关领域减排量核证方法学和碳普惠信息服务平台(PC端和手机APP)的设计研发工作,下一步将开展低碳普惠校园、低碳普惠景区等专项示范工作。

   未来继续发展碳金融产业

  “金融创新是碳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碳金融服务市场,被广东省提到重要日程。”谈到未来的发展,洪建武表示,一方面,需要创新更多的碳交易衍生品,吸引中间商、投资机构进场,通过交易发现配额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开发碳资产的融资功能,解决更多企业的减排融资问题。

  据悉,广东目前已推出了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配额抵押融资两项金融产品,其中配额融资业务先后征得金融管理部门、证监、银监部门和相关银行的分行、总行同意,打通了碳融资的各个环节,是实实在在的一项创新服务。数据显示,2014年8月,华电广州大学城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签署了抵押15万吨配额、融资500万元的协议,2015年6月,企业还贷并解押15万吨配额用于履约。据了解,广东将进一步推进碳金融衍生品服务中小企业,以解决更多企业的减排融资问题。

  今年初,广东省还印发了《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和《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碳交易的管理制度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3月初,广东还完成了全国首笔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线上交易,此次交易由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项目业主龙源电力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甘肃新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购买CCER共 20万吨。广碳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碳所将推出一系列CCER交易相关优惠举措,包括简化开户手续、项目业主初始转让交易经手费优惠等,以吸引更多CCER项目来粤交易。

  据介绍,广东将加强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计划打造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为平台,金融机构和银行为核心团队的碳金融创新力量,不仅在碳交易方面进行适度的金融创新,研究开发碳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产品,开展碳期货可行性研究等,还要将碳资产作为企业的新型融资工具,设计相配套的风险控制和价值评估体系,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发展碳金融业务,探索开展碳配额和CCER抵押质押贷款、碳债券、碳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更多的绿色融资。

  5月,广东提出探索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省内自愿减排核证机制,推进自愿减排交易与配额交易市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中包括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分解机制、适时扩大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据悉,广东今年将组织陶瓷、有色、塑料(化工)、航空等行业领域企业信息报告和历史盘查,适时扩大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

  洪建武说,今年,广东已申请将碳交易列入人大立法计划,计划出台更加严格的地方性法规,加强碳交易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接下来,广东将在巩固试点成效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向,加强创新性探索,积极主动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金融中心。

  (综合自经济日报、南方网经济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