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东贡院将首次开放 400年号舍遗址保存完好

22.06.2016  12:49

  明远楼

  昔日广东贡院的第三道门龙门。   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摄

  近代广州地图显示广东贡院位于广州城中轴线附近

  两幅“明远楼”、“天开文运”的牌匾,依据清代历史照片原样复原,近日被挂在寂静多时的广东贡院明远楼屋檐下。广州鲁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吴武林昨天向广州日报记者通报,历经两年全面大修完成的清代广东贡院明远楼,以及历时六年半修缮的广州文明路215号“钟楼”,近日进入全面布展阶段,将于今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正式迎客。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广东贡院惟一遗存建筑楼明远楼,本次是首次对游客开放。

  明远楼和“钟楼”隶属广州鲁迅纪念馆管理。其中“钟楼”布展分为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和广州鲁迅纪念馆两部分。目前正在全面复原一楼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堂和二楼的鲁迅卧室书房、紧急会议室。布展分《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两个专题展览。同时在一楼的广东贡院号舍遗址部分发掘现场也将公开展示,向游客展示消失近百年的广东贡院号舍基址的昔日模样。在明远楼,将辟为首个《清代广东贡院历史陈列馆》,全面展示“从红楼到钟楼——清代科举与广东近代教育发展”专题。目前布展和文物征集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记者昨天再次来到明远楼,只见黄色琉璃瓦覆盖之下的明远楼周边古树参天,其中有两棵树龄超过160年的木棉古树是广州的“老字号”。专家介绍,占地面积680平方米的明远楼,作为明清广东贡院唯一的现存建筑楼,是当年巡查主考官驻地。史料记载,广东贡院始建于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之后毁于元代战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巡抚李士桢将贡院迁居于城南东南隅承恩里(今文明路)兴建。该建筑坐北朝南,楼为木结构两层阁式建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剪边。首层面阔进深均五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上下层均置围廊周匝。右侧回廊设木楼梯上二楼,首层外檐柱施插栱一跳承托出头梁挑出腰檐。二层外檐柱施插栱承拱挑梁出檐。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附近建筑物皆毁于兵火,惟独明远楼幸存。1978年入列第一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曾经重修。明远楼至今仍保留原有清代岭南建筑楼阁特色,是广东贡院的重要建筑物。历史上,广东贡院与另外的顺天、江南、河南三地并称为中国四大贡院。本次大修,明远楼全面恢复历史面貌。纠正了此前歇山顶惟有南向是黄色琉璃瓦、其他三向绿色琉璃瓦的错误,将四面歇山顶依据历史面目全面换成黄色琉璃瓦。据专家考证,代表清代皇权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广东贡院,黄色瓦面才符合清代礼制。另外将明远楼室外露天水泥地面全面换成清代老麻石,修补了所有的墙壁漏水裂缝,全面修补更换了被白蚁破坏的木柱。  专家考证鼎盛时期号舍11708间

  鼎盛时期清代广东贡院范围有多大?筹建广东省博物馆的研究学者、87岁高龄的曹腾騑老师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广东省博物馆原馆址就是清代广东贡院的一部分,原来中山大学旧址也仅仅是广东贡院的一部分。而广东贡院至今保留下来的,仅有明远楼以及中山图书馆东南面的一段龙虎墙。

  “号舍是贡院考生居住和考试的地方。”曹腾騑解释,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两广总督阮元增修号舍为7600多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第一次鸦片战争,贡院毁于兵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三行商潘仕成出钱重修,增加号舍565间。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贡院再次被毁,惟独明远楼独存。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其时,占地规模扩大为东西45丈,号舍8154间。同治六年(1867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增号舍3000间,前后合计共有号舍11708间。

   赶考盛况 蜷缩号舍苦战两夜三天

  号舍是考生进入考场的居住和答卷地,到贡院考试的都是在广州每年举行的院试中被录取的秀才(生员),只有考上秀才的士子才有资格来省参加乡试。因在秋天举行,故称“秋闱”。

  应试秀才在考试头一天晚上进场,对号入号舍,随身携带文具、餐具、茶具、被褥、衣服及食物,此外不准携带书籍、文卷及其他杂物,以防夹带作弊。各考生所入号舍又矮又窄,只有3市尺宽,4市尺长,6市尺高。舍内墙上有两层砖托,各层架设放着一块称作“号板”的木板。

  考生坐着写文章,卧时也只能蜷缩着睡。翌日子时(晚上11时至1时)正(即零时)发试卷,考生就得马上点燃蜡烛考试,顾不得闷热流汗,也不管烟熏虫咬;绞尽脑汁拼凑文章。那些监考人员高居明远楼之上监视,直到第三天早上必须交卷。

  入闱考试的考生被称为“入闱”,清代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这样描绘当年“入闱”的秀才:“其出围墙也,似出笼之病鸟……

   赶考故事 99岁落选老秀才:“102岁还再来!

  在明远楼一楼展厅,展出一幅清代的游街示众图,出自《点石斋画报》刊出的《严惩枪替图》,图中描绘了代考文童戴枷示众的场景,看来替考“枪手”不是今天独有。

  据清宫秘档记载,中国历史上年纪最老的科举考生是广东五邑人黄章,近100岁时还来广州,在广东贡院参加乡试。祖籍顺德的黄章,14岁时入籍新宁(今台山)读书。他从20岁起就参加3年一次的考试,到60岁才考取禀生(由县学宫按月发给学米的秀才),83岁时考取贡生(由朝廷发给生活费,入国子监或省贡院的生员)。康熙二十年(1861),时年99岁的黄章让曾孙提着“百岁观场”灯笼参加广东乡试,结果却落榜了。他说:“我今年99岁,还不到科场得意的时候。等我102岁时再来考,才是我中举的日子。” 

  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获悉后专门召见黄章,并赠给他钱和布匹作为奖励。  

   400年号舍遗址保存完好

  最引人注目的是,就在“钟楼”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堂南向墙角,露出清代广东贡院号舍基址。据介绍,号舍遗迹是在加固地基时发现的,距离地面不到0.5米。考古人员根据现场发现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对比,基本确定现场基址是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广东贡院号舍。尽管历经400多年变迁,整个号舍遗址损坏不大。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图/广州日报记者廖雪明(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