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产业增速跑赢GDP 广东进入创新驱动发展

30.07.2014  12:07
纵观广东一季度经济成绩单,虽然增速调整,但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均快于GDP与工业增速。

  纵观广东一季度经济成绩单,虽然增速调整,但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均快于GDP与工业增速。广东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832.4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1.5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1%,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 1457.3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2%,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从利润贡献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更为明显。一季度,广东工业企业重要的新增利润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加利润70.92亿元,增长60.0%,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为57.4%,拉动利润增长15.3个百分点。

  群雁高飞头雁领。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广东率先响应,分别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2013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将创新驱动确立为我省的核心发展战略,开辟了广东由“制造”迈向“智造”的新征途。

  专家指出,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正展现出“后发制人”的势头,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领头雁”。从当年的“三来一补”包打天下到如今的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从拼汗水、拼环境到如今的拼技术、拼创造,广东正在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打基础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中科院拟投资超10亿人民币在江门建立中微子实验室。项目刚一出炉,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个科研机构便表达了合作意愿

  □在基础创新平台方面,去年至今广东共批准新组建47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088家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腾飞而言,基础研究就相当于一块基石,这种研究旨在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是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20世纪初,爱因斯坦等所做的基础研究就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突破,也催生了新一代的工业革命。

  借助于国家级重大科学工程与基础平台的落户,去年广东基础研究领域亮点纷呈,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今年一季度,广东引进重大基础研究平台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1月15日透露,中科院拟投资超10亿人民币在江门建立中微子实验室,用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同时开展中微子物理重大前沿问题研究等。项目刚一出炉,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个科研机构便表达了参加实验的合作意愿,这在江门科技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在基础创新平台方面,去年至今广东共批准新组建47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088家。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细胞研究中心、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疫苗研究中心中试平台、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工信部电子五所增城总部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进展顺利。

  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国超算(广州)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二期)…… 依托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与相关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建设促动下,广东源头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借助基础研究平台,去年广东相继实施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推进核心芯片、云计算集成与应用、新型电池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此外,多项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广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吴宏滨教授研究组的成果“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名列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基础研究平台,广东凝聚了一批科研骨干,为巩固发展原始创新能力储藏了潜能。去年,广东新增“两院”院士4名,国家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杰青基金获得者10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14亿多元。

   引外援

   通过科技合作提高区域创新水平

  □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是我国首个跨国国际科技合作社会组织,该联盟目前已在广州、惠州、清远、顺德、东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六个分中心

  □截至目前,省部合作与团队引进项目共吸引全国6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5万多名专家来粤

  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圈相比,珠三角的高校、科研机构少,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原生科技资源相对欠缺,如何弥补区域创新能力这一短板?除内生发展外,广东敞开胸怀,选择了积极“引进来”的战略。

  在广东,诞生了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全国第一”。2009年11月,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诞生,成为我国首个跨国国际科技合作社会组织。 2011年9月,在该联盟的牵线搭桥下,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世界著名的巴顿焊接研究所“联姻”,在广州组建了“中国广东—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开创了我国整体引进国际高端科研院所的先例。

  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经过几年发展,逐步发挥高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功能辐射延伸的作用,带动各地大规模开展以国际科技合作为特色的科技创新。

  目前该联盟已在广州、惠州、清远、顺德、东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六个分中心。仅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联盟针对广州开发区的战略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打造了专注于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广州—独联体国际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加强开发区的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引进独联体高端人才来开发区创新创业。

  除了向国外敞开怀抱,广东向省外优秀资源也抛出绣球。自2006年起,广东开始力推省部合作、院地合作,并逐步形成“三部两院一省”的格局。2010年,广东更是领风气之先,在国内首创以团队形式在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起海内外科技界震动。

  截至目前,省部合作与团队引进项目共吸引全国6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5万多名专家来粤,实施项目2万多项,共建创新平台超过1500个,累计实现产值1.2万亿元,利税1700多亿元,获得专利2.8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9.1万人。

  筑巢引凤引来的是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12所高校、332所科研院所的2.6万项科研成果在粤落地转化,助推广东的技术自给率达到68%,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主动借助外力,广东谋出了区域创新能力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自2008年起,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排名位居全国第二位,在5个一类指标中,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指标名列全国第一,企业创新能力名列第二。去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预计达2.25%。

  以专利为例,去年,全省专利申请量264265件,增长15.1%,专利授权量170430件,增长10.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8990件,增长 14.1%,有效发明专利95475件,位居全国首位,专利密度(901.2件/百万人)保持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各省份之首。

  2014年1-3月,广东有效发明专利增速更是锐不可当,达到99364件,增长19.0%,PCT专利2176件。值得一提的是,广东PCT国际专利继续保持明显优势,去年全年申请量达到11525件,大幅增长25.1%,占全国比重提高至55.2%。

   解近渴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助推企业创新

  □今年一季度,省科技、金融部门加快高新区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节奏,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去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创历史新高,突破8000家,排名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占全省比例均超过60%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科技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广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发展科技金融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打通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对接通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7月,我省正式下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目标要求,分别从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资本市场以及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成为广东发展科技金融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甫出,即被科技型中小企业赞为“及时雨”。

  今年一季度,我省推进科技金融工作继续保持去年积极态势,主动出击,陆续推出重磅新措施,展现出清晰路径。

  2 月10日,省政府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会议,出台《2014年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科技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授牌佛山市南海区为全省“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省金融办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省科技厅与广东金融学院共建科技金融实验室,实施全省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等一系列大动作接踵而至,勾勒出今年广东科技金融工作的崭新蓝图。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高新区来说,“金融解渴”一直是最迫切解决的难题。一季度,省科技、金融部门加快高新区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节奏,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3月25日与4月3日,东莞、广州等高新区聚集地分别举办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对接会,总签约金额超过580亿元人民币。

  在金融哺育下,高新区这块“沃田”助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值增速,催化广东形成2个国家级试点、3个国家级试点(培育)、11个省级试点的多层次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体系。去年,广东22个省级以上高新区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4万亿元,增长21%。

  今年一季度,工业高端先进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483.7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5.2%,占比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尤为可喜的是,部分高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高达49.2%。

  从利润贡献来看,在统计的40个行业中,最大的新增利润来自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加利润70.92亿元,增长60.0%,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为57.4%,拉动利润增长15.3个百分点。

  更让人振奋的是,在高新区的哺育孵化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引领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去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创历史新高,突破8000家,排名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占全省比例均超过60%。

   广州超算中心为广东经济提供“全球最强大脑

  日前,一直处于“深闺大院”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成为2014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的竞赛平台,首次迎来大规模实测。来自世界五大洲82所高校的大学生,在“天河二号”上一决雌雄,最终,上海交通大学夺得总冠军,中山大学打破世界纪录并摘得最高计算性能奖。

  这是公众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耗资百亿元的“天河二号”,从而也揭开了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自此,这台用于基础研究的重磅武器,也开始对接产业需求,向民用领域延伸。

   最强“大脑”助推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在产业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科技的进步导致大规模计算需求不断膨胀,“超算”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跃升到了更高的地位。2011年11月25 日,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在广州签约,就合作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共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去年9月,“天河二号”终于正式“”进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

  “天河二号”何以称为“巨无霸”?在它的“新家”记者看到,一处宽敞的房间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黑色机柜,足足有170个,宏大的阵容普通人难得一见。更让人咋舌的是它强大的运算能力。早在“天河二号”还位于“老家”长沙时,全球超算500强组织创始人之一、服务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杰克·唐加拉针对“天河二号”进行过逾5小时的测试,结果显示其运算速度达3.065亿亿次/秒,理论峰值5.49亿亿次/秒。

  这意味着什么?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天河二号”运算1小时,即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000年。2013年6月17日,“天河二号”被权威机构评为全球超算500强之王,从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强大脑。

  业内人士表示,基础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计算、建模,在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倚重数据运算的时代需求下,拥有全球最强“大脑”,将会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武器,无疑将更快一步助推广东科技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进步。

   以后“大妈都可以用超算!

  令人惊喜的是,在不久前的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记者获得最新消息,以往普通人难得一瞥“天河二号”真面目的现实即将改变。原来,目前“天河二号”正在开发专门针对普通人的用户友好界面,这一科研项目很快将结题,而且后续将在网站上开辟专门的超算免费视频培训班以普及超算。届时,“天河二号”的神秘面纱将进一步被揭开。

  “让中国大妈都可以用超算!”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说,“天河二号”的资源是完全向社会开放的,如果学生要求在“天河二号”做题,包括中小微企业等用户有超算需要,未来完全可以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的网页申请,提交课题。

  据透露,最快两个月内,“天河二号”有望对市民个人开放申请。目前,“天河二号”主机系统已经为部分用户提供计算服务。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认为,大科学大计算已经降临中国,广州上马超算中心碰上了一个好时机,“超算中心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就像道路一样,其本身不可能有太多的盈利,但是它可以带动城市的创新和升级。广州的超算中心可以大力支援企业的科学计算要求,能够协助广州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除此之外,这项用于基础研究的大型工程还将成为广东培育人才的“梦工厂”,为配合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落户中山大学,中大专门设立了超级计算学院和超级计算研究院,并已经招收、培养超算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而从今年起,中山大学将开始招收超算专业的本科生。

   惠州汽车电子

   自主创新取得“全球通行证

  在今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带来了其自主研发的全新视界UI系统和颠覆传统的三维全景环视系统,显示出广东企业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进步。

  时间回到4年前的2010年,惠州德赛集团成功收购西门子VDO(惠州)外方股份,成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内首批成功收购外方的本土企业,而随着成功的收购,德赛集团把汽车电子产业作为集团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并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创新能力打开海内外市场

  “我们的产品从设计到研发再到制造,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不仅获得了国际知名整车制造商的认可,还取得了全球汽车电子行业最高标准的‘全球通行证’。”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春霖说,市场固有份额和优势的“保质期”是有限的,创新才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事实也证明,无论是发布首个拥有自主技术的车载 Telematics系统,还是基于GPS语音导航技术的车载音频处理装置并拿下中国专利金奖,德赛汽车电子的发展,靠的正是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研发实力,如今德赛的技术和产品已经赢得了国内超过半数整车厂家的信赖,扩张的脚步也迈向了新加坡、德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2013 年2月,我们于行内率先推出了‘清·触’系列红外触摸屏,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车载红外触摸显示屏产品化的汽车电子企业。”陈春霖说,德赛对于汽车电子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成为汽车电子领域技术领先者和标准制定者。如今,该公司海外业务已遍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

   瞄准车联网应用趋势布局

  数据显示,目前惠州汽车电子产销量全国最大,成为全国最大的车载电子产业生产基地,国内最主要的汽车电子制造企业云集惠州,包括德赛西威汽车电子、华阳多媒体电子、华阳通用电子、凯越电子等;同时,惠州汽车电子产品涵盖了从低端、中高端到高端的多种类型车载电子,为国内外著名汽车集团的多种不同档次车型配套,在欧美车系已占据超过25%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的提升是我们不断修炼自身‘内功’的结果,产品技术是开拓市场的‘敲门砖’。”惠州市华阳集团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经理唐云森说,华阳是国内唯一拥有从光头生产制造到机芯及整机设计、制造整个链条的企业,市场销售的汽车音响产品90%采用华阳生产的机芯,曾获评中国汽车信息娱乐产品生产厂家前三名。

  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来袭,华阳通过积极与业内外技术领先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强强结合,打通了车载影音导航系统产业链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对此,来自德赛西威的段拥政也认为,未来汽车电子行业会向外围扩展,朝着车联网运用、辅助驾驶系统延伸。

  面对当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车联网应用趋势,记者了解到,已有多家惠州汽车电子类企业瞄准了这一发展趋势,并展开了布局。

  如华阳集团投资建设的车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德赛集团投资建设的车联网服务平台研发及商业化运营等项目,都将为车联网应用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为车联网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

   专家点评

   省科技情报所所长曾祥效:

   引导更多资源 参与科技创新

  对于第一季度广东“创新型经济”的强劲势头,省科技情报所所长曾祥效表示,这与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有直接关系。

  “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国际科技合作、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广东这几年一直都在稳步推进,最近两年开始积累出显著效果。”曾祥效强调,特别是今年以来,广东注重科技创新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在科技业务管理的流程再造、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加强产业技术的转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曾祥效强调,要注重创新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通过顶层设计,优化科技业务的管理流程,用信息化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政府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

  如何保持广东持续的科技生命力?曾祥效表示,突破这一难题,要通过战略研究和战术的部署,找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对重大的关键共性技术、战略产品和集成系统,组织力量进行协同创新、重点攻克,形成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链、创新集群,带动广东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提升;同时要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使企业和市场将资源更多、更有效地投入到能提升国际产业竞争的创新活动中。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孙爱群 胡键 总统筹:郭亦乐 郎国华 段功伟 姚燕永 韩浩 张翼飞 采写统筹:黄应来 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