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2014广东高考作文:考查对生活认知

11.06.2014  16:16

  2014高考语文已经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迅速成为热点,网友们热议哪个省份的作文“高大上”,又有哪个省份的作文最“奇葩”。和网友不同,高考专家们更关注的是作文题目的时代引领,即作文题能否考出考生对当下的思考,能否考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语文名师王大绩认为,与往年相比较,今年作文题目的清晰度有所提高,对考生而言,更有利于进行发挥,从而避免出现跑题的状况。他给全国考生的建议是无论是写人生的大文章,还是写作一篇篇具体的作文,大家都应该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章。

  很显然,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正是本着新课改的精神,着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从命题来看,各省份侧重考查学生议论分析能力的倾向非常明显,引领考生学会思辨,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类问题思考后,提出独到的见解,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证。因此,那些靠堆砌材料或大段排比抒情的方法炫耀文采来博取高分的写法行不通了,因为议论文是用来说服人的,读了你的文章,要看到作文中的“”在哪里,而不是李白陶渊明在哪里,也不是乔布斯比尔盖茨在哪里。

  以广东高考作文为例,今年的作文命题很有人文关怀,材料从考生熟悉的生活题材(照相胶片与数码时代)切入,回避了热点又巧妙地联系了热点,考生容易下笔但写好很难,作文材料诚如网友所言“高大上”,既注重思辨又不禁锢考生多维度发散,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说,“每则材料本身就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短,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具体来讲,材料中的“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代表两个不同的时代,其中的变化是科技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随之而来人们的情感体验并没有相应提高甚至变得“稀释”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呢?联想2013年以来的一个热词“去哪儿了”,我们可以进行类似的联想和反思,比如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当下,“好空气去哪儿了”“时间去哪儿了”“回忆去哪儿了”“道德去哪儿了”“信仰去哪儿了”,等等。无论哪种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和认识”息息相关,既可以写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又可以展示考生的思辨能力。

  在精锐之前的语文复习课程中,对于《“去哪儿”是种反思》的讲评,就出现过与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十分神似的地方,精准分析,一语中的:

  摘自吴庆华老师5月教学讲义

  和广东作文命题相似,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祖孙俩的一段关于科技与生活不同看法的对话,与广东卷的材料虽然不同,命题意图却殊途而同归:思辨是其内核。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两人过独木桥”同样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其中一句“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是焦点,考生必须先确立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还有少量的话题或类似话题作文,如福建的“空谷”,这些作文除了限制相对较少以外,同样要求考生辩证思考,理性分析。此外安徽作文“剧本修改谁说了算”也蕴含着“改或不改”和“谁来改”的双重思辨精神,但材料限制较少,类似话题作文。同样是思辨,湖北作文“山顶的风景”分山下、山腰和山顶三种情况,隐喻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材料类似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却又多了三种情况,在增加限制的同时考生的选择也更多了,思辨色彩浓厚,比往年那些晦涩难懂的材料来说的确进了一大步!

  2014年是高考改革最重要的一年,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划,到年底各省份将出台当地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毫无疑问,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某些形式,更是对考试内容的深刻变化,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改革已露出一些端倪,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发育逐渐成熟,应当逐渐学会对社会复杂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提出见解,为将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