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文理状元何以花落粤东?

03.07.2014  13:12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老牌中学网罗优秀生崛起,民校高薪挖老师推行链式教育 摘要:自2007年广东高考文理科分开考试以来,至2013年,南都记者统计的17名全省状元中,绝大多数来自珠三角,仅1人来自粤东。而在今年广东高考中,文理科总分状元均花落粤东。

    广东理科总分状元洪冬玲(右)以及理科综合排名第五的赖贝琪(左),在学校都是“学霸”。

    自2007年广东高考文理科分开考试以来,至2013年,南都记者统计的17名全省状元中,绝大多数来自珠三角,仅1人来自粤东。而在今年广东高考中,文理科总分状元均花落粤东。在其背后,既有欠发达地区老牌重点中学的重新崛起,又有民校大发展带来教育资源高度集聚的新图景,南都记者走进粤东一探究竟。

    理科状元诞生在普宁民校

    今年高考,广东揭阳普宁华美实验学校一考而红。从创办高中招生到夺广东理科综合高考状元,这所民校只花了5年时间。这是近些年广东首所民校诞生的理科状元。其实,高考状元的背后是普宁民校之春,在这里资本的运作及政府政策的帮扶让民校“异军突起”。

    “如果只出一个状元可能被认为是运气,但今年有两个全省理科前10,还有一个文科揭阳市状元。”华美实验学校校长詹创丰说,今年高考该校576人赴考,280人过一本线。理科班高三(一)班50多名学生,660分以上有12人,且比一本线高出100分,包括全省理科综合状元洪冬玲(711分)、全省理科综合排名第五的赖贝琪(697分)。文科班陈思霓以653分夺揭阳市文科综合状元。从学生、家长透露的意向来看,洪冬玲极可能花落清华,而赖贝琪可能选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老牌重点中学摘文科状元

    广东文科总分状元(刘德斐687分)花落梅州市东山中学,这所由开国元帅叶剑英一手创立的高中并不是首次拿到全省状元,该校曾四次有学生摘全省总分状元桂冠。今年高考包揽梅州文理科总分、各项单科状元。

    东山中学1913年创立,迄今有百年历史,1978年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中学之一,是当时全省唯一一所全国重点中学。长期以来,东山中学均在高考中表现优异,雄踞粤东前列。此次文科总分状元也是东山中学在10年后再夺高考状元。“2003、2004年高考都是90 0分标准分制,全省状元十多个,相比而言,今年文科总分状元含金量最高”,东山中学相关负责人说,该校集中了梅州最优秀生源。

    小学到高中完整链式教育

    “洪冬玲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关注培养,从她多年表现来看实至名归。”华美教育集团创始人陈奕生介绍华美的链式教育。目前,华美教育集团有6所学校,包括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共1.8万名在校生,包括洪冬玲在内的不少学生是从小学读到高中。

    校长詹创丰也表示,抛去生源师资及普宁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从学校本身而言,能出状元要归功于拥有完整教育链条,“初中到高中环节连贯起来最重要,我们有优势。”初中开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到高中后教学思路完整统一,如同链条。长时间培养也让学校对学生们的特点、性格、爱好非常了解,因此有针对性予以提高。

    对此,一些学生家长深表认同。赖贝琪的父亲说,赖贝琪以前是揭阳市中考状元,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老师针对性反映她身体、心理素质不够强,因此高二高三时他带女儿定期坚持跑5公里,锻炼身体同时解压。

    投巨资吸引优秀生源师资

    民校巨额资本投入也是让华美实验学校打败当地公办教育5年拿状元的一个重要原因。“创办初中、高中,我投资2个亿。”陈奕生说,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初中开始,学校年级前200名学费全免。现在,1.8万名学生中有200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初中、高中外地学生占比超过20%。其中,高中学生学费上万元,初中学费9000元。

    “学校强调公平理念,不管你背景如何,一切靠成绩说话,这也是吸引学生们的一个因素。”陈奕生说,学校对成绩好的学生予以重奖,“我们往年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学校奖励18万元,老师也有额外奖励,今年出了状元,奖励肯定要不同。”巨额资本投入除用于生源外,学校也高薪前往各地挖优秀老师。

    “以前我们老师的收入是本地公办老师的三倍。”詹创丰说,现在随着政府对公办教育的投入,差距已大大缩小。为了留住外地老师,除工资外,学校大力改善环境设施,平均8个老师中就有7个外地老师。

    [政策]

    政府允许民校聘用部分公办老师支教

    去年广东省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明确将“到2018年基本建成民办教育强省”列为发展目标。去年广东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学生542万人,占全国的1/7,规模居全国第一,走在全国前列,而其中的翘楚则不得不提普宁的民办教育。

    普宁民办教育1997年萌芽,上世纪90年代末潮汕地区遭遇“骗税案”金融风波,经济打击使普宁财政背上沉重包袱,对教育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年岁稍长的普宁人对当时“大班制”记忆犹新:流沙二小曾经堪称“全国最大小学”,全校7000多个学生,规定45人一个班,最多时超过120人。

    在公立教育投入短缺之际,民办教育应运而生。当时,国家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普宁出台文件允许民办学校到公办学校聘用部分老师“支教”,即公办学校老师可以保留编制,前往民办学校支教。迄今为止,留在民校任教的公办教师约400人。正是政府政策支持,普宁民办教育日益壮大,截至今年初全市民办学校约20所,涌现出华美实验学校、新世界中英文学校、二中实验学校等一批上规模民校。普宁今年近6万名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民办教育发展好不好?一组数据让普宁民办教育人士引以为傲。据业内统计,10余年里,普宁民办教育发展为当地政府节省校舍等教育设施投入近25亿元,再加上教师工资发放,还为政府再节省超过30亿元财政支出。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张昊 谭林 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