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交新故事 | 四度迁址,见证城市变迁

12.09.2021  09:20

大洋网讯 见证过历史的中苏友好大厦如今“隐藏”在广州流花展贸中心深处的“5号厅”;位于侨光路2号的海鲜酒楼里,食客在露天餐台吹着江风品着海鲜,好不乐乎;海印缤缤广场和广州流花展贸中心“蝶变”为商业批发综合体和城市生活中心。看似不相关的它们,却与琶洲会展中心拥有过共同的“身份”——广交会展馆。广交会展馆的变迁史,既是一部广州城市发展的变迁史,也可浓缩为一部中国外贸产品出口的发展史。

1984年,流花路广交会广场。(资料图片) 摄影师黄亦民供图

1957年4月:第1届广交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四易其址 会展面积增加了几十倍

广交会自创办以来,展位需求旺盛,展馆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四次迁址,展馆建筑面积由创办初期的1.8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已超过了110万平方米。

高度超过20米的中央大厅、圆弧穹顶、环形观展步道……举办过第1-2届广交会,有着异域建筑风格的中苏友好大厦在60多年后的今天,大气的设计依然让人为之震撼。按最初设计,这里每天可容纳3万人次参观,展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

紧接着,由于广交会快速发展,展馆无法满足客商需求,广交会开始“搬家之旅”。1958年4月15日,第3届广交会搬到了刚建成的侨光路2号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不久后,广交会进行了第二次“搬家”。

1959年11月1日,第6届广交会搬迁到海珠广场附近的起义路1号陈列馆,新建的陈列馆展馆使用面积3.45万平方米,为侨光路陈列馆的2.65倍。

经历了十多年发展,广交会于1974年从海珠广场搬到流花路展馆,这是第三次“搬家”。悬挂在该展馆主楼正面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九个大字,为郭沫若手书。第35—103届广交会在此举行(其中第94—103届与琶洲展馆同时举办)。在20世纪80年代,展馆与邻近的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友谊剧院等建筑群被选为“羊城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称。

展馆面积在不断变大的同时,其功能也在不断朝着现代化展馆发展着。2008年9月,第104届广交会整体搬迁至琶洲展馆,新落成的广交会展馆位于广州珠江南岸,是当时亚洲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展馆。这是广交会第四次“搬家”。

去年年底,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四期项目建成后,广交会展馆总建筑面积将达168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50.4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1.6万平方米),会议面积达5万平方米,将成为全球最大会展综合体。

2008年9月:第104届广交会整体搬迁到琶洲展馆。

1958年4月:第3届广交会迁址侨光路2号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

旧展馆“蝶变”为商业批发综合体和城市生活中心

记者在寻找广交会旧址中发现,曾经的旧展馆在完成历史使命后没有“退休”,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光发热。

承办第3-5届广交会的侨光路2号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的一楼“变身”为海鲜酒楼。承办6-34届广交会的起义路1号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和35届-103届广交会的中国出口商品流花路展馆分别“蝶变”为商业批发综合体和城市生活中心。

在举办广交会超过10年的起义路陈列馆(现海印缤缤广场),现在还保存着广交会曾经的痕迹。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中座楼高10层,西、北各翼各8层,是广州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苏式建筑中的典范。

记者发现,曾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的广州流花中心跟随时代的发展,早已“变身”为广州流花展贸中心,成为集中小型专业展会、时尚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活中心,成为广州西部商旅文融合发展新名片和时尚消费展集聚区。

1959年11月:第6届广交会迁址广州起义路1号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

1974年4月:第35届广交会迁址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

展馆的变迁记录着广州繁荣与兴盛的足迹

海珠桥边、流花湖畔、琶洲塔下,一座座展馆如同一个个里程碑,记录着广交会的辉煌历程。广交会的每一次迁址,都会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说,广交会展馆的变迁史,记录着广州繁荣与兴盛的足迹。

纵观广交会旧址多次的变迁,比较有典型的是流花湖展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时表示,1974年,广州火车站几乎与流花展馆同时落成,便利的交通令流花地区成为广州的对外交通枢纽、对外贸易中心。

黄亦民在广州生活工作了几十年。1986年,黄亦民进入媒体工作,他有了进入会场的拍摄机会。谈及采访广交会的感受,“因为流花路交易会会场很大,每次采访都‘跑断腿’,到后来广交会搬到琶洲后,展场规模更大,一天都跑不完,不止‘跑断腿’,简直是‘要小命’(笑)。” 黄亦民回忆道。

作为琶洲西区的“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孙一民告诉记者:“2001年,广州发布首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而将广交会会馆从流花商圈落户到琶洲岛的这一大手笔,就是在‘南拓’这一方向下进行的。

广交会展馆的变迁可以浓缩成一部中国外贸产品出口的发展史,从初级手工业品、初级产品过渡到制造业产品,高科技产品、数字化产品。”曾编著有《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广东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波教授总结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露、赵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