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心城区主要河涌明年全面消除黑臭
广州1300多条河涌,215条已完成综合整治。 符超军 摄
广州流域综合规划公开征求意见,都会区排涝标准有望大幅提高
2015年广州全年目标要达到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全面消除黑臭。广州都会区的排涝标准有望大幅提高,从现在的一年一遇提到20年一遇,甚至是50年一遇,这样街坊就能少受很多水浸街之苦。此外,24日,广州市流域综合规划(2010~2030)开始在市水务局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规划包含了防洪、排涝、河涌综合治理、节水等多个子规划,公众可向市水务局反映相关意见。
防洪:中心城区能抵御200年一遇洪水
据悉,本次规划范围为广州市域11个区7434.4平方公里范围。基准年为2010年,近期为2015年,中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0年。
本次规划的防洪目标为,2015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全面达到20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堤围达到50~100年一遇;珠江广州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流溪河中下游防洪标准100年一遇上游达50年一遇;重点地区中小河流防洪标准20~50年一遇。
据悉,广州地处珠三角中北缘,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同受北江、西江洪水及南海风暴潮的威胁,根据《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的规定,广州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经过近10年的建设,目前广州大中型水库已经加固达标,小型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部分完成达标整治,市区珠江防洪堤已达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仍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例如,番禺、南沙滨海新城,防洪体系不完善,江海堤防达标率低,规划重点为完善江堤和海堤的防洪体系,确保南拓新城区的防洪安全;此外,知识城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知识经济高地,需要对知识城范围内河道干支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知识城的防洪安全;而广州老城区的防洪标准基本达标,只剩下西航道堤防和部分江心岛堤防没有达标,规划对这些未达标的堤防进行加固达标和重建。
排涝:都会区可应对50年一遇暴雨
又到暴雨季节,由于排涝标准低,不少市民饱受“水浸街”之苦。本次规划提出,广州都会区、南沙滨海新区、东部山水新城的新建区或成片改造区域排涝标准采用20~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花都、从化、增城3个副中心的新建区域或成片改造区域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广州都会区、南沙滨海新区、东部山水新城的老城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远期将运用多种技术大幅提高排涝标准,结合管网改造、深隧、调蓄、管理等综合措施满足应对50年一遇暴雨的要求;花都、从化、增城副中心的老城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远期结合LID、管网改造、调蓄、管理等综合措施满足应对30年一遇暴雨的要求。
而根据广州市水务局2010年提供的数据,广州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达到一年一遇标准的,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仅占总数的9%。如果老城区的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甚至是50年一遇,可谓是翻了20倍、甚至50倍。
河涌整治:全市规划69个区域污水处理系统
河涌治理方面,近期2015年全年目标是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全面消除黑臭现象,一类河涌达IV类,透明度达到0.5米;二类河涌优于V类,三类河涌达到V类,透明度达到0.2米。据悉,广州共有1300多条河涌,已完成综合整治的为215条,总长817.7公里;剩下1157条,总长约2597公里,根据规划,今后河涌综合整治的核心工作是水安全和水质改善。
对剩下的河涌如何整治呢?根据规划,主要包括3大方面:防洪排涝整治,建亲水平台、文化绿化长廊、湿地等;截污治污、雨污分流工程,广州全市规划69个区域性污水处理系统,预测2020年服务人口1666.16万人,总污水量1031.6万立方米/天。此外,还包括水环境水生态修复工程。
该规划同时提出,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主要江河水库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到2020年,这三项的比例分别提高到95%、70%和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