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州人” 你认识海珠桥吗?专家:培植城市记忆需更多投入

13.11.2015  11:18

    记者李婷婷报道:生在在广州,是不是应该对广州的文化历史传统有所了解?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并不容易,近日,在一场公益活动上,不少新广州人子女都表示,父母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带自己去了解广州,对很多广州的历史文化地标如何海珠桥等都不甚了解。对此,有业内人士称,新的一代广州人需要有更多的机会理解并认知广州文化和岭南文化。而有专家也表示,随着广州的发展变化,如何“建立本土文化自信心”的问题也需要提上日程。

海珠桥(资料图)

城市记忆”需要时间来“积淀

据了解,不少近年才来广州定居的新广州人家庭子女对于广州传统文化、事物不甚了解,即便是对广州的城市建设规划的印象也不深。例如,对于老广州来说,海珠桥是广州市区第一座横跨珠江桥梁,是广州交通要道和广州地标之一,但许多新广州家庭子女甚至不知道海珠桥为何物。

对此,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分析道,我们口中的“老广”和新广州人在城市记忆上肯定是有区别的,如果是从小在广州长大,那么脑海中对广州有比较深刻的城市记忆,但后来才到广州生活的“新广州人”,对广州的城市记忆则还在形成之中。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则李公明认为,广州出现这种文化认知缺失的情况并不奇怪,因为对于文化的认知是与生活的变迁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到广州工作、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也为广州文化带来一些新的文化习惯,但“新广州人”也应提高自身对广州文化的认知感。

避免“千城一面”需提高软实力

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市的逐渐发展,全国许多城市,包括广州在内都难逃出现同质化、“千城一面”的困境。有业内人士称,归根到底,依然是没有发挥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作用,没有利用好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化关系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李公明表示,传统民俗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个很“根本”的因素,从城市发展规划看,民俗文化可能会越来越被商业化,或被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消磨了部分精华因素。就珠三角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大部分民俗文化还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在城市中心能够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是很少的,如果政府在弘扬民俗文化方面有比较积极的举措,可能这些广州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但往往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基于经济因素考虑而不是文化因素的考虑。

保护“老建筑”应该“用起来

对于本地文化保护,李公明认为目前要加强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广州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也相继出台一系列保护办法、条例和规划等。而近日通过广州市人大审议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更是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大开“绿灯”。

汤国华认为,对历史文化建筑不能完全不允许进行商业开发,但也不能过度进行商业开发,例如丽江古城就是过度商业开发历史建筑的典例。他还指出,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应该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李公明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表示,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租赁方对其的运用、用途以及进行商业盈利的规模等因素应该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以保证历史建筑不受破坏,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李公明还表示,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有利于加强本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果仅仅是对历史建筑进行僵化地保护,那么这些历史文化建筑就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被人遗忘。“所谓‘活化’就是让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让其文化价值得以保存”。李公明说。

广州老房子(资料图)

保护文物建筑是所有人的责任

文物保护单位是保留城市历史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历史研究价值外,也是后人对先人的纪念。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如何保护好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政府应该做的,普通市民也责无旁贷。

近年来,文物保护单位屡受破坏的现象应当如何解决?李公明认为,首先是要有一个明确的问责制度。所有挂了牌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要落实好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不能往往都是经过媒体曝光问题后相关部门才重视这些现象。汤国华则指出,从目前保护文物的人力上来说,不可能保证24小时都有人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从监管的责任上说,也不应全由文物管理单位以及政府单位承担,保护文物应该是全体大众的责任。

要提高新一代广州人对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了解,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汤国华罗表示,一是教育部门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灌输”,二是宣传部门需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