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企业实现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

15.12.2015  17:58

海外并购潮再起,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境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为257宗,已超过2014年全年交易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与过去国企出海收购工业、资源行业企业不同,研究机构发现,今年以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跨境并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广州中海达为例,在主流中资企业还在将国外的科技和品牌带回国内时,其已经率先迈入海外并购的下一环节——带着能和世界一流水平匹敌的产品,通过收购海外经销渠道,进军欧美市场。

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广州在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已成长起一批企业,掌握国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在全球创新产业链中占据了拥有更高附加值的位置。

A.技术升级实现国际合作角色互换

在卫星测绘、卫星定位、海洋声纳和三维激光领域里拥有全线产品的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0月宣布拟以子公司出资约150万美元,发起首次海外收购计划,获得瑞典测绘装备公司Geosolution  Holding  AB在海外所拥有的销售渠道和品牌资源。

中海达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何金成介绍,集团现有的数据采集装备产品(涉及高精度卫星定位、光电测绘、三维激光、声纳技术等方面)将以瑞典公司的“SatLab”品牌在海外进行市场推广。公告显示,瑞典公司在土耳其、瑞典、捷克、美国等地区拥有强大的销售渠道资源。

拥有土地、劳务成本优势的珠三角在过去承接了国际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被称为“世界工厂”,大规模的OEM/ODM企业在这里诞生。如今,继TCL、格力、中兴等一批“造船出海”在外设厂的企业之后,这里又涌现一批拥有国际尖端技术的民企进军欧美成熟市场。

时光倒回二十年前,广州发展起一些商务贸易型企业,成为外资企业打入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1995年,现任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孙志强,成为日本松下机器人在中国的首批代理经销商。今年9月,瑞松科技在中日合资设立的广州瑞松北斗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原名为“北斗(广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的持股权由37.3﹪变更为70%,对应的日本北斗株式会社的持股权由62.7%降至30%。

这次股权变动,意味着瑞松科技在合资企业的地位发生扭转,公司将掌握合资公司的绝对话语权,与日方合作研发技术及开拓市场。

孙志强说:“在与日方的股权博弈上我们花了些心思,先是独资在武汉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北斗看到武汉市场给公司带来的巨大收益之后,便同意了我们的股权置换方案,今后在上海、天津及其它城市的子公司将由瑞松(北斗)全资持有,但北斗在瑞松(北斗)的持股要作出稀释让步。

从最早为松下做代理,再到2007年与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北斗成立合资公司,孙志强只能作为贸易服务商在积累行业经验,直至2011年,瑞松用1500万元买入了北斗在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技术包。生产线技术给瑞松带来了75﹪的生产附加价值,而孙志强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强企的梦想才有了最初的轮廓。

脱离了对北斗的技术依赖,经过三年时间的技术消化与创新,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集成综合能力目前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广州塔、广州白云机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一串由瑞松提供智能焊接工艺技术方案参与建设的响亮项目名字,是这个“第一”地位的最佳注解。

瑞松科技目前为广汽、比亚迪、上海大众、吉利、捷豹等汽车厂商设计机器人焊装自动化生产线。据介绍,一条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占成本25%,75﹪的附加价值是由瑞松科技生产,售价在1000万元左右。

类似瑞松发展模式的还有广州佳都科技,2004年,佳都与新加坡科技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新科佳都“,合作方式是新加坡方提供技术和产品,中方提供市场渠道,以及工程、客户、生产管理等商务服务。佳都集团在大力投入轨道交通产品研发的同时,逐步收购新加坡所持的51%股权,至2010年完全持有新科佳都。

B.海外收购保证“中国智造”输出

据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广州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为715亿元,占全市出口值比重为17%,同比增长16.56%,比整体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同时,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依赖逐渐减弱,同期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值为788.92亿元,同比减少5.91%。

除了完成对日本控股公司的股权置换,瑞松科技国际化发展的目光也从日本拓宽至欧美,孙志强表示,“我们的机器人已经出口到欧洲,今年公司和欧洲IBG集团进行技术合作,联合设计了一款用于航天的产品,经由我们生产后再卖回给IBG。目前已经售出两台,接下来还要生产十台。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瑞松科技、明珞汽车装备、达意隆、佳研、松兴等企业形成了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强大“军团”。孙志强指着一大片荒地向记者介绍,两年内这里将建成国内最高级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全球的四大家族机器人公司(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都将在园区设厂落户,而瑞松的新总部及工厂紧挨在一旁,形成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广州的智能装备出口值必将实现大幅上升。

中海达的产品在约10年前就已走出国门,但发展至今,海外业务营收达到7624万元,只占总营收11%。但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去年同比增长48%,快于总营收28%的增幅。何金成表示,海外收购销售渠道是公司拓展国外市场的新尝试。

相比与经销商的松散采购合作,通过购买当地企业掌握销售渠道,是国际企业打入地区市场一种更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收购能力和技术操作提出了更多要求。”广东省沃土企业成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玮说。

李玮解释,由于知识产权维权意识较弱,中国企业过去在出口业务上吃过不少亏,在欧洲,就出现过经销商背着中国企业在当地抢先注册了商标,一旦合作失败需要更换经销商的时候,企业反而被起诉侵权。

2011年,中海达在创业板上市,打通了公司直接融资渠道,其并购扩张的脚步才开始加快。何金城介绍,通过在公开或非公开形式募资近10亿元用于企业并购,并购布局主要完善空间信息产业链及拓展国内外市场。

除了拓展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发起海外并购,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品牌知名度。在推进收购瑞典公司的同时,中海达成功与国际顶尖的院校展开科研合作。10月底,公司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商定设立中海达—纽卡斯尔大学联合Geomatics研究实验室,并设立专项奖学金。

据了解,纽卡斯尔大学在英国高校工程领域排名仅次于帝国理工大学,而土木工程与地球科学学院是英国唯一获得皇家测量学会认可的学院。纽卡斯尔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球科学学院Jon  Mills院长到访中海达时,称赞其产品“精巧而高端”,表示期待与中海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C.并购标的小型化催生第三方平台

据晨哨网统计,今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上半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达305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6%。同时,并购标的小型化趋势明显,1亿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市场结构的80%,市场上3000万美元到8000万美元是交易最活跃的市场。

穗企海外收购特点与全国同步。官方统计,2014年以来,广州有22家企业参与境外收购交易,中方投资额超过11亿元,涉及行业按投资额计算,信息类行业以32%位居第一,房地产业占比29%、商务服务业占比26%,并购标的规模大多在数百至数千万元。

由于并购中间成本高、环节复杂,且在文化、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异,让双方短时期建立互信有难度,小规模的海外收购其实操作难度反而加大。

长期在海外工作并广泛接触跨国并购案例的李玮去年回国,听到企业声音都是“兴趣浓厚但苦恼于无从下手”,有企业家更戏称,“买一家企业比结婚还难。”她提出,由政府主导、专业基金运作的海外跨境并购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行之路。

借鉴国际上常用的并购方式,由专业的并购基金发起海外企业收购,在境内实现项目落地之后,再由企业向并购基金买入。

李玮解释,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要求高,会影响股价和收购标的,而小企业则没有专业人才和能力。专业并购基金承担了海外收购者的角色,效率和成本都会明显优于企业,这主要是基金团队中有资本和律师、会计团队,缩短了企业融资时间的同时,降低并购产生的中间成本,收购成功之后,再装进企业的框架中,也分散了并购风险。

普华永道的《2014年中国地区企业并购回顾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案达272例,交易金额为569亿美元,财务投资者(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及风险投资基金)为主体的交易金额首次达到规模级,为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报告预测,私募股权基金将参与更多的海外并购投资活动。

对比国内北上广深的私募并购基金发展,华南地区因为起步晚,所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相对落后,但李玮认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将支撑广深两地的并购基金快速发展。

她表示,珠三角企业的最大并购目标国是美国、德国,而德国以小型家族企业居多,质量技术优良,其优势行业集中在汽车及配件、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环保及再生能源、不锈钢等,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背景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