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出台珠江北岸产业规划,助力中心城区功能优化提升

28.05.2020  10:11

大洋网讯 近日,广州市出台《广州市珠江北岸(沙面岛至海珠广场片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简称《规划》),明确了该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主要举措、空间布局及载体建设。《规划》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为出发点,注重价值链提升,在保护传承珠江北岸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导入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提升珠江北岸地区发展品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划》共分为规划范围、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指引、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七部分。规划范围为西起荔湾区沙面岛,东至越秀区天字码头,南临珠江,涉及越秀区人民街、荔湾区沙面街和岭南街,共3个行政街道,占地面积共2.78平方公里。

珠江北岸地区产业布局图

特色亮点:重点打造4个产业组团

规划着眼于该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公共资源配套完善、商贸业成熟的发展基础,提出创新突破、政府引导、文化传承、统筹推进、绿色发展等思路,推进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活化历史建筑、高效使用公有物业、设立综合服务平台等工作,重点打造现代商贸、金融、旅游休闲、健康医疗等4个产业组团,打破行政区域分割,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辐射延伸和连片集聚发展。

一是打造现代商贸业组团。 串联海珠广场、一德路、南方大厦等沿江优质资源,着力引进高端、时尚商业品牌,鼓励推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东接北京路(步行街)、西连沙面岛,极具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特色的沿江高端商贸业发展走廊。

二是打造金融业组团。 依托海珠广场、广州民间金融街,积极引入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总部,以及法律、会计、信息等配套专业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商业保理、拍卖等类金融产业,打造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集聚平台。

三是打造旅游休闲产业组团。 充分发挥越秀、荔湾红色文化、岭南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沙面-西堤片区,结合新媒体传播手段打造“网红打卡地”,形成集文商旅融合化发展的文创产业集聚区。串联珠江北岸的沿江路、沙面岛、十三行、长堤大马路等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沿江景观建设和文化建筑的优化改造,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休闲配套设施。

四是打造健康医疗产业组团。 发挥医疗资源集中优势,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市中医医院,加强与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打造健康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形成以健康医疗项目孵化、中医药文化推广为主,集高端医疗、康体保健为一体的产业创新集聚区。

规划》以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城市更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力争到2025年,珠江北岸地区金融、健康医疗、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占比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旅游品牌更具影响力,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现代商贸中心、文化金融商务区、珠江景观魅力展示带,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

产业发展指引丰富多彩

具体的产业发展指引如下:

(一)现代商贸业组团。

一德路商圈。 聚焦万菱广场、一德路海味干果市场集群、嘉乐斯玩具精品城等专业市场,通过规范整治、改造升级、举办高端活动、引入新业态等,推动一德路商圈加速向国际化、展贸化、信息化转型升级。一是发展专业市场外贸新业态。争取整合海关等行政服务和跨境电商、外贸代理、金融结算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探索在外贸型专业市场设立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以服务促进业态优化。二是优化商圈发展环境。加大专业市场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力度,形成商圈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商圈成立行业协会,提升行业自律水平,整体提升商圈的品牌形象和发展层次。三是加速专业市场的规范整治和转型升级,支持商圈举办高水平采购节、广交会高端商务对接活动,加快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完善专业市场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

海珠广场及地下空间。 一是依托海印缤缤广场、万艺广场和广州宾馆等地块,进一步优化提升经营环境,引入高端品牌,创新商业业态及体验消费新模式,强化艺术、时尚、娱乐、美食、健身的理念,打造成为集购、娱、赏、食、游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商业圈。二是加强地下空间连通利用,打造特色地块。依托海珠广场地下空间,分类打造以精品消费体验为主的星寰二区和以潮流、时尚、创意等新消费体验为主的星寰三区。

海珠广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骆昌威 摄

十三行及人民南商圈。 全面彻底推动新南方大厦功能转型,带动沿江物业连片开发,集中引入国内外高端商贸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品牌,支持引入知名品牌亚洲首店、全国首店,集中布局展贸、进出口服务、时尚发布、高端商务住宿等配套业态,连片打造高端展贸品牌资源集聚区,形成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平台。探索开展小额“即买即退”试点,争取打造离境退税示范街区、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

(二)金融业组团。

海珠广场文化金融CBD。 一是拓展集资融资渠道。以星寰国际商业中心、华厦大酒店、万菱广场为主要载体,引入银行、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及会计、法律、信息等金融配套产业,为创投机构与产业项目有效对接提供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二是推动文化金融创新联动。以海印缤缤广场、广州宾馆为载体,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或总部,力争三年内推动3-5家文化企业上市、挂牌,形成一系列可供复制、可推广的文化金融产品、机制体制和文化金融投融资模式,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文化金融创新示范区。

金融总部经济集聚区。 发挥公共配套资源和服务集聚优势,依托恒基中心、星寰国际商业中心、丽丰广鹏等载体,重点引进金融总部机构、大型科技金融企业、高端金融商务企业等,集聚大湾区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一是聚集发展金融总部,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一批重大金融创新项目,力争引入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或总部企业,带动高端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发展。二是聚集发展科技金融,依托广州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越秀分中心、科创咖啡众创空间等科技金融平台,引入金融科技类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打造科技金融生态网。

广州民间金融街。 一是打造数字普惠金融集聚区,大力引入金融科技类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推动线上金融街、创投机构、融资租赁等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商业保理、拍卖、融资担保等类金融产业,与传统金融集聚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民间金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众创金融集聚区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二是建设公益金融试验区。支持小贷公司研发公益性小额贷款产品,推动发起“越秀社会影响力投资基金”,推动设立“大湾区公益金融联合会”,打造高品质公益金融综合服务环境。三是加快完善小贷公司分类分级监管体系,激活行业优胜劣汰机制。

(三)旅游休闲产业组团。

沿江路片区。 一是将海珠广场建设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广场,以广州解放纪念雕像为核心,充分挖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密联络点中原行旧址、东亚酒店、嘉南堂、广州沙面建筑群之苏联领事馆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串联爱群大厦、永安堂、市华侨博物馆、中央人民银行旧址、天字码头等重要节点,融合5G+4K高科技应用、智慧旅游、光亮工程、红色文化广场设计、高端产业平台展示等内容,突出红色文化元素,打造广州红色文化经典旅游线路。二是实施传统中轴线照明建设工程,依托华厦大酒店、万艺大厦等五栋楼宇作为载体,打造“主轴画卷”,采用高清全动态三维视频技术,选取五羊雕像、镇海楼等地标建筑及粤剧、舞狮等文化意象,上演环海珠广场主题灯光秀。三是通过大系统、大数据共享模式,在海珠广场周边建设智慧灯杆、智慧斑马线等智慧交通系统,打造智慧市民广场。四是充分挖掘石室圣心大教堂的文化价值,推进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引进咖啡馆、特色餐吧、创意书店、文创店铺和设计坊等高端人气旅游商店,丰富沿江休闲旅游功能。五是依托“粤海关”历史人文资源,对标高端文化片区的建设标准,大力支持“粤海关”博物馆发展。在邻近地铁站的报站语音及各出口指示中增加“粤海关”博物馆内容;在文化公园电车总站、六二三路、南方大厦等公交站台和西堤码头增加“粤海关博物馆”指示标识;在周边主干道设置“旅游区交通标志”、路标及导览牌清晰指引粤海关旧址等历史名胜古建筑群。

沙面岛片区。 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一步提升沙面岛整体运营管理质量,打造世界级“慢岛”。巩固“异域风情美食区”品牌,举办高端文化艺术活动;挖掘沙面教堂、路德圣母教堂、英国领事馆、法国传教社、法租界花园等众多国际文化元素,整合文商旅资源,打造个性文化旅游项目。

沙面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十三行及文化公园片区。 依托十三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十三行博物馆,突出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品牌价值打造。提升文化公园现代文化功能,打造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不断丰富片区商业业态和品牌,提升体验消费比重,培育以高端商贸为主,文商融合的文化旅游特色区域。进一步完善周边动静态交通设施,打造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

许地-高第街片区。 依托高第街金鸿顺项目、许地民俗文化等,重点发展“许地-高第街”商都文化旅游和休闲商业街区,建设集商业、文创、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综合体。一是打造许地民俗文化旅游区。集聚发展博物馆、文艺创作与表演、群众文化活动等文化艺术业以及摄影创作、传统手工工艺等创意展示,鼓励发展民宿产业,以文促旅。二是重塑经典文化品牌。建设许地和同盟会历史文化展览墙,依托文德字画街,引入文房四宝和书画产业,推动“三多轩”后人重塑其文化品牌,为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提供创作、展示、经营、培训场地。三是传承非遗文化。引入非遗体验空间,搭建平台型工作站吸纳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推动非遗传承人培养,开拓非遗市场;定期举办非遗市集,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和体验课程,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孵化和创新为一体的非遗“网红打卡地”。

(四)健康医疗产业组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边地区。 依托高端医疗资源,推动靖海路、一德路、沿江西路等周边街区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打造成为我市医疗及健康产业领域的综合产业平台,适时与健康医疗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共享资源,培育孵化健康医疗项目,加快健康医疗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广州市中医医院周边地区及清平中药材市场。 进一步加强市中医医院软硬件建设,探索利用中医名师名医资源、治未病、养生文化等优势,引导清平中药材市场打造为以宣传与展示中医药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街区,探索建设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馆、国医馆及中医药养生、康体保健、家庭药膳等延伸业态,搭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综合推广平台。充分发挥广药白云山、广州医药进出口等医药健康企业带动作用,集聚更多优质医药企业,推动广药集团与中国信通院合作继续深入,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医药行业的二级节点合作建设工作,大力推动医疗医药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互联网+医疗+药品”健康管理新模式。

保护和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

(一)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积极引导专业批发市场向展贸中心、交易中心转变,引导市场商铺进行公司化改造。推广“店货分离”模式。推动专业批发市场现场“零库存”。参照火车站流花地区做法,持续开展人民南路、十三行、清平中药材市场等片区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消防安全整治,重点清理整顿“住改仓”现象,严格禁止新建、扩建仓储业。持续开展交通整治行动,下大力气整治五类车,并在公共道路中央设立栏杆等隔离物,解决拖车运货引起的各类交通问题。对临建到期、违法建设批发市场依法进行拆除。指导专业批发市场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依托“穗康”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二)保护和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 完善盘活利用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具体办法及修缮资金补助规定,建立全流程监管制度。对非国有历史建筑修缮采取补助等措施,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鼓励利用符合条件的历史建筑开设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餐饮和民宿等,公安、消防、市场监督部门应在合理范畴内予以支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资助、简化手续、放宽国有历史建筑承租年限等方式,促进对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探索对符合盘活利用的公有物业历史建筑原租户进行异地安置,腾空后经修缮发挥其应有作用;对产权不清晰的历史建筑,允许保护责任人作为实施主体依程序申请修缮,修缮完成结构满足安全要求后保护责任人可允许独自经营或引入第三方合作,取得正收益,反哺历史建筑的保护;鼓励采用收购、产权置换等方式对非国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

(三)推动公有物业高效使用。 推动珠江北岸地区内公有物业资源进行产业化运营,鼓励利用公有物业打造众创空间、文化创意等项目,并优化立项规划、建设施工、消防、安全生产等审批手续。推动南方大厦整体转型升级,导入高端商贸资源和业态,重塑商业地标。以广州民间金融街园区为示范标杆,结合园区发展的实际瓶颈,持续提升园区现有公有物业载体品质。

(四)设立综合服务功能平台。 设立珠江北岸地区综合服务功能平台,承载代开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互联网电子证据规则、知识产权快速维权等功能,简化办事流程,优化营商环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涛 通讯员 穗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