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直达广州南站,海珠湾隧道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

22.12.2021  08:54

大洋网讯 高快速路搭起城市的路网骨架,运输车流人流,为发展架起快速通道,“十四五”开局年,许多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助力城市发展。近日,在由广州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海珠湾隧道始发井工区内,记者看到,始发井的基坑已经初具规模,深度超过25米的地下连续墙已沿着四周打入地下。60余名工人正在基坑中作业,他们娴熟地捆绑起钢筋,进行冠梁施工,为基坑架起安全屏障。而在另一边新搭建起的钢筋加工厂内,工人们分工明确地对钢筋进行切割、再加工。现场一派大干景象,工人们各在其位、井然有序。

记者了解到,目前始发井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预计明年年底,外径超过15米的超大直径的盾构机将从这里下井,一路向北掘进,下穿三枝香水道、洛溪岛和沥滘水道,搭建南北向过江的新通道。这也是广州首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的道路工程,将为后续的隧道建设提供思路与样本。

海珠湾隧道项目南洲入口效果图

高效流通、活力集聚:未来中心城区15分钟可到广州南站

珠江穿城而过,千年商都熠熠生辉;过江通道,也成为联动城区的大动脉。由广州交投集团按照经营性模式负责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海珠湾隧道,地跨海珠区和番禺区,主线北起于南洲路北侧,对接现状东晓南高架,向南以盾构隧道下穿珠江沥滘水道、洛溪岛及三枝香水道,南至南浦大道,对接正在建设的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南段工程。项目全长4.35公里,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主线双向6车道,总投资约116.8亿元,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通车。

也就是说,未来通过海珠湾隧道可以从东晓南高架快速直达广州南站,建成后将使中心城区至广州南站车程缩短至15分钟,形成一条市中心与广州南站的快速通道,联通环城高速、内环路等城市道路,可减轻广州大道、新光快速、洛溪大桥交通压力,提升广州交通内联外通水平。同时,南浦立交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进出岛通道。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广州正构建高效流通、活力集聚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交通枢纽周边道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海珠湾隧道建成后,可以完善广州南站周边路网功能,有力增强广州南站的集疏运能力;同时,将进一步支撑广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广州文化、旅游、交通元素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城市格局的调整和完善。

方案确定:广州首个采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的道路工程

海珠湾隧道联通南北,周边居民区、企业、单位较多,人口集中,施工环境复杂。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的影响便贯穿于项目选址到确定建设方案的整个流程,绿色与智能也成为了项目最大的两个特色。

海珠湾隧道是广州首个采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的道路工程,是探路者也是引领者。“盾构隧道方案虽然导致建设成本增加,但与沉管法相比,可有效减少征地拆迁,节约土地占用,并且极大降低了对河床等自然环境以及地面交通、设施的影响,建设过程及项目通车后对周边的噪音影响也较小,可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广州交投集团海珠湾隧道项目负责人王海君表示,当前广州地区地面、地上空间已日趋饱和,盾构法将引领广州城市基建大通道建设的新方向,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道路选线的灵活性。

目前广州地区超大直径盾构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地铁盾构到大直径盾构,甚至是超大直径盾构的转变,意味着盾构断面尺寸更大、盾构施工埋深更大、水压更大、所涉及地层条件更加复杂,随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大。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海珠湾隧道项目团队已提前预设,在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自身实践和探索,将为广州地区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提供可复制和借鉴的技术方案和行业标准。

绿色生态:促进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

海珠湾隧道项目地处城市建成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周边民房、厂房、商业建筑密集,交通环境非常紧张。记者了解到,海珠湾隧道始发井工区现场西侧和南侧紧邻东乡村居民房,南侧为联声工业园,东侧是南浦海滨花园小区。当前进出场的通道也仅有沿沙路经联声工业园内部通道,沿沙路是东乡村的交通要道,仅为双向两车道。“我们在早期张贴了施工告知书,并联合村委会和小区物业,积极与附近居民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我们严格执行省市关于文明施工管理的各项规范,充分落实‘6个100%’和‘一不准进、三不准出’等要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周边居民和交通环境的影响。”王海君表示。

海珠湾隧道项目负责人王海君

此外,针对基坑开挖和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余泥外运和物料进出场难题,项目建设团队目前正在积极筹划新的运输通道。“以期实现‘项目红线范围内陆运+远距离水运’的运输模式”,王海君表示。

据了解,海珠湾隧道项目还将在全线铺设降噪路面、采用降噪伸缩缝、大面积采用隔音措施,力求在降低噪音的同时提高车辆行驶舒适性,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之路”。“项目在经过长隆飞鸟乐园附近时,该路段会设置全封闭声屏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王海君表示。

智慧工地:工程更直观,管理更高效

打造智慧工地也是海珠湾隧道项目的一大特色。记者了解到,海珠湾隧道项目采用BIM、北斗、物料网和全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开展施工影响范围内城区重点交通节点通行预备方案的编制、燃气电力水务等重要市政管线基础信息的调查以及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等工作。此外,BIM技术可联通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时采集现场试验检测数据、质检数据,提高数据采集速率和精度,并将信息及时上报给工程管理人员,提高决策效率。记者看到,系统对项目模型进行实景模型、BIM模型、实景+BIM模型的多功能展示,可以更直观看到海珠湾隧道与附近建筑物的关系,以及地下管线和工程实体的关系,有效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同时,海珠湾隧道项目自主研发IPM系统,通过智能管控引领项目综合发展。IPM系统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先进技术,以智慧企业战略管控为抓手,开展海珠湾隧道项目全类型、工程全过程一体化智慧管理。“我们将在工地铺设传感器,工人们也会佩戴有感应的工牌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王海君表示。

海珠湾隧道项目智慧监控展厅及沙盘模型

建设者故事

广州交投集团海珠湾隧道项目工程部副经理薛晓杰:做起来就会发现这一行的魅力所在

广州交投集团海珠湾隧道项目工程部副经理薛晓杰负责质量和技术领域的管理。在她看来,穿城而过的海珠湾隧道,虽然只有4.35公里,工程难度却一点也不小。海珠湾隧道以双洞盾构隧道形式下穿中核商务大厦、万科泊寓公寓楼等密集建筑物。“按原方案是要拆除这些建筑物,但拆迁影响比较大,所以项目开始前,我们一直在想有没有其他更优的方案。”薛晓杰说。

于是,海珠湾隧道项目团队积极谋求新的工艺工法和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周围人居环境的影响。薛晓杰告诉记者,在那段时间里,不仅会召开一些大大小小的专家研讨会,团队的同事们,遇到行业内的其他单位或者一些相熟的同行都要问上一嘴、咨询一下,大半年的时间里,如何通过工程措施减少影响成为最常谈起的话题。最后,当联合参建各方,结合自身工程特性,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研讨,针对性地提出了原位保护方案,即通过在既有建筑物下新建桩基替代原有桩基承载荷载,切断原桩基与建筑物的连接,保证盾构机在既有建筑物底部穿越时不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和稳定。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当时就觉得终于有结果了,可以搞定这个难题了!

从选择桥梁专业起,薛晓杰就想到会有常跑工地的情况,无论何时无论自己在何地,一个电话,她就要赶到工地。在她看来,做这个工作女生比较少,但女生也没有什么不同。“做起来就会发现这一行的魅力所在”薛晓杰说。项目结束后,再走上她参建的道路,感受很不一样。薛晓杰上一个结束的项目是花莞高速:“建设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现在建好了又是另一个样子。可能其他人会说自己在这条路的哪个位置,我会说我在哪个哪个桩号。开车路过,就会想起这是我奋斗过的地方。

广州交投集团海珠湾隧道项目工程师阳: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意义重大

海珠湾隧道项目靠近东乡村民居,对噪音、扬尘污染等控制的要求比较高。在广州交投集团海珠湾隧道项目工程师郜阳看来,海珠湾隧道是民生工程,但工程在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民生”。“项目部在工程现场设置了许多喷淋设施减少扬尘污染,在现场搭建的钢筋加工厂也是为了减少对周围的影响。”郜阳告诉记者,但工程仍面临“难题”,就是受周围交通情况所限,工地旁边的沿沙路仅有两车道,难以保证大量余泥渣土、物料的通畅运输。“于是,我们提出了建水运中转临时装卸点的方案,开辟专用通道来运输余泥渣土和物料”郜阳说,码头建好后,工程出土运往装卸点的路线在红线范围内,这样出土可控、现场施工可控、工期也就可控了。“为项目按期推进加了一个保障。”郜阳表示。

说起海珠湾隧道项目的工程亮点、技术特点,郜阳如数家珍,这是他去年博士毕业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第一份工作第一个项目就这么重要,感觉很荣幸”但在郜阳看来同时也是挑战:“这是广州首个超大直径盾构盾构隧道,是引路者也是探索者。我们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立针对性研究课题,课题跟着工程走,一边探索一边实践。”郜阳说,超大直径盾构机遇到以中风化、微风化你只粉砂岩为主的“红层”地质,掘进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刀盘结泥饼的情况,将会极大的降低盾构机的掘进效率,甚至损坏盾构机。而土层的上软下硬则会容易引起掘进姿态难以控制、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建设团队对盾构穿越的地质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实施预案,把工作往前做。

工作与上学时相比大有不同,但他表示还有许多内容是相通的:“那就是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总结规律。”郜阳从设计阶段就开始深入到海珠湾隧道项目中,一路走来,慢慢读懂了图纸和方案,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关于工作记录、总结分析的笔记也已经写了好几本。郜阳说:“工程无小事,我将敦笃力行,与海珠湾隧道项目的‘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之旅一路同行,成就自我,做好工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卢梦谦 通讯员 杨正锋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高鹤涛 通讯员 广交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