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灯光节跻身“世界三大灯光节”成羊城新名片

16.11.2017  09:39

2017年第七届广州国际灯光节(见上图)处于现在进行时,其中花城广场灯光作品展示本周日就要结束了,下一次再见,又是一年之后。

从2011年第一届至今,广州国际灯光节走过6年,从文化活动,逐渐成长为与法国里昂、澳大利亚悉尼灯光节齐名的“世界三大灯光节”之一,也成为一张代表广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这张新名片是怎样炼成的?广州一直在探索。

灯光节已成为市民生活一部分

6年前,在第一届广州灯光节发布会上,广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广州市“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生态广州”的指导思想,结合广州的规划目标和城市照明现状,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创办“广州国际灯光节”的设想。

2011年,市民迎来第一届广州国际灯光节。可以说,灯光节诞生之初,就不只是一项简单的show,而是承载着城市文化宣传、产业发展使命的主题活动。在之后的几届灯光节里,城市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广府文化、本土情怀、千年老城的文化内涵,从占得一席之位,到成为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创新思维与科技元素也得到充分体现,为城市活力代言,例如从2013年第三届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始,就大打“科技牌”,互动类作品数量不断提升。

随着参观灯光节的人数逐年增加,广州国际灯光节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得到广州市民以及外地游客的认可,也因每年结合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以及城市地标广州塔,标志性意义也渐显。2015年是关键性的一年,广州国际灯光节摄影作品作为广州市优秀旅游文化名片,收录在由广州市政府撰稿的广州市旅游画册中,同年,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年”的特别推荐活动,追赶上里昂灯光节、悉尼灯光节,并称世界三大灯光节,成为广州与世界文化交流平台之一。

这标志着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始成为公认的文化名片。2017年,广州国际灯光节最终迎来蝶变,成为一张代表广州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如今提及这张城市名片,除了绚烂、梦幻、多彩的灯光效果,更多认为这是对文化、科技、创意、经济、娱乐等元素的展示舞台。

不仅如此,今年还对横跨在珠江两岸的五座大桥进行装饰,通过生动的灯光作品向人们演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畅想。每一座桥,都成为一个集合众多文化元素的展示窗口。

据了解,2017年也是至今灯光作品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时间维持最长的一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不仅对外展示城市形象,对内与市民关系也更为密切,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6年不断升级彰显四大变化

理念之变

犹记得2011年第一届广州国际灯光节时,市政府提出以城市夜景为表演背景,打造一场集科技、文化于一体的灯光盛会。

到第二届,定位就更加清晰,强调绿色与环保理念。第三届主题定为“幻彩广州,鎏光之城”,除了体现时代感,还着重“讲古”,将一组巨型的反映近现代广州历史面貌的“珠江美”灯画作品呈现给市民。第四届灯光节主题为“跨·粤”,继续利用声光电技术多面立体地诠释古今广府文化,演绎南粤城市变迁。第五届,主题为“光影之间”,在展览期间,举办了第一届全球灯光创意城市峰会,峰会邀请里昂灯光节、悉尼灯光节、新加坡灯光节等代表到场进行沟通交流,灯光节成为国际交流平台。第六届灯光节主题为“光影之爱”,除了增强世界交流,还全面升级了体验性、科技性、互动性。

到第七届,广州国际灯光节以“城市互联”为主题,更突出沟通、互联、多维,由“城市之光”“海洋之光”“经济之光”“科技之光”“未来之光”五大板块组成,将近30组的优秀作品,用时间轴的形式来展示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文化底蕴,以及富有广州特色的历史故事。

文明之变

许多人对2012年那一届印象深刻:不文明游客处处可见;乱踩草坪撞断路灯;现场手机信号极弱;公共交通十分拥挤;人流拥挤走过留下一地鞋子……各种狼狈,诸多诟病。时隔多年,今年广州国际灯光节情况如何?

12日晚,记者从珠江新城地铁站出来,路上已经摆起许多铁马,旁边还有警察指引。由于游客实在太多,只能一步步跟着人流走。大概花了约半小时,终于抵达花城广场。在开幕式第二晚,花城广场曾因人流量过大,组委会出于安全的考虑,临时关灯,12日和14日均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

负责清洁的廖阿姨告诉记者,每天晚上从6时到10时30分,她都一刻不停地在收垃圾,游客多的话一晚上能运七八趟,大部分人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但还是会有不文明的乱扔垃圾现象。

欧女士家就住在花城广场附近,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去欣赏广州国际灯光节。她表示,灯光节一年比一年美,也一年比一年多人。欧女士说,“今年警察、保安、清洁工都多了,秩序比往年好,小贩不允许在广场内卖东西,地面也干净,自己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

环保之变

记者获悉,每年灯光节,都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室外灯光表演、室内照明展览所产生的电费原则上由企业支付。

有人买单,也不妨碍大家对环保、绿色、节能的关注。

第一年,灯光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称,为避免浪费,所用的灯具大部分为LED节能灯,而且主要利用广州现有灯光基础,在现有景观照明基础较好的区域举办,如花城广场至海心沙区域等。

广州国际灯光节制作人、广州市锐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沛凌告诉记者,从第二届开始,就在花城广场附近建设了7个永久性电箱,由此防止重复投入资源。

今年还有新亮点,“例如广州塔《丝路之光》激光show,采用激光代替灯光,用电量很少,最亮的那一支才30瓦。今年还有一个作品《向日葵》,是利用太阳能的节能产品,白天有阳光就会储能,还会像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转,晚上就会自己发光,不需要用电实现。明年将会有更多的环保概念。

管理之变

每年灯光节,均会对临近地铁站客流带来冲击。据了解,第一届灯光节举办时,并没有地铁“飞站”措施,之后几年吸取经验,均实施了地铁“飞站”。

在控制人流方面,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采取单向行走,即入口与出口分开,市民进去花城广场后,基本上没有机会“走回头路”,避免混乱。

对于如何更高效、更有效地维持现场秩序,黄沛凌说,组委会等一直在努力探索。“我们从去年开始设置分会场,就是希望分流,今年设置了番禺与萝岗两个分会场,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没有必要同一时间涌到珠江新城。另外,更多作品是往高空摆放,特别是这两年,今年还有空飘作品,不仅为地面腾出位置,周边楼盘的市民、路过附近高速路的市民,无需到现场都可以观赏到,明年还会有更多的分流措施。

文/记者 甘韵仪 李焕坤

图/记者 陈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