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广州"国际范儿"如何继续提升? 请看人大代表如何支招!

08.03.2016  10:09

    大广州还要提升“国际范儿

    广州国际化大都市的面纱正在逐渐揭开。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交给广州两项“国际化”任务: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提升超大城市国际化水平。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继续审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作为国内6个超大城市之一的广州,如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引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有着切身感受:超大城市国际化需要创新型企业迈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广东省委副主委、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一语中的:提升科技创新、环境和政府管理竞争力,才能让更多国际企业在广州“安家”。

    随着以广州为核心区域的珠三角城市群加快发展,珠三角步入1小时生活圈、粤港澳优质生活圈不断接轨国际规则,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国际范儿”味趋浓。

    展望

    珠三角城市群步入1小时生活圈

    打造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创新型产业功能混合园区、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未来5年,超大城市的广州将更有“国际范儿”,继续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更显现出国际化水平。

    根据2014年国务院对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进入该行列的国内城市共有6个,除了4个直辖市外,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和深圳也入列。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14年广州总人口为1308.05万人。广州“十三五”规划设想,2020年广州常住人口控制在1550万人以内。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不断承担国家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使命。2012年起,广州发起“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座城市主官每隔两年聚首羊城共商城市发展事宜。

    除了软实力交流之外,超大城市的广州还要在硬件上肩挑国际竞争使命。广州拥有哪些“国际范儿”?国家“十三五”规划草案提出,超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促进形成都市圈、推动城市向内涵提升转变。

    目前,在全球城市发展中起引领的纽约都会区、大东京圈、巴黎大都会等都市圈,区域协同和城市内生式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超大城市的广州正在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最为明显的是,以广州为核心区域的珠三角已经逐渐成长为比肩国际一流的都市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国GDP百强城市中,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7个城市入选。

    广州正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向周边辐射,打造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其中,城际铁路直接进入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广清、广佛肇、穗莞深及琶洲支线和南延线、佛莞城际、广中珠澳、广佛江珠、广佛环等城际轨道项目。

    在城市开发上,广州正一改以往外延式扩张模式,向城市内涵式发展求转变。一个个创新创业园区不断在城市中间崛起便是见证。这些园区有的前身是零散的工业用地,有的是传统工业园区,如今随着城市更新改造,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广州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广州南中轴线南端,一个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海珠湿地公园逐步向公众开放,这个面积3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中央湿地,被市民亲热地称为“广州绿肾”,一些500强企业把总部搬到湿地周边,享受着广州的“”与“”。

    发力

    体制机制与国际化深度接轨

    在广州提升国际化水平任务清单中,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不仅最具地缘优势,也是广州最为便捷“练兵场”。对于毗邻港澳的广州而言,对接吸引港澳人才,从改革中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对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优质生活圈不代表大房子,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山大学港澳珠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还可以建设适合粤港澳居民共住的生活小区,让三地居民在生活上更融合。“很多广府人士和港澳人士的生活方式比较相近,说粤语,也喜欢煲汤,生活习性相近,需要的生活环境也接近,这样的生活区可以成为粤港澳居民的共同选择,大家同声同气生活”。

    香港的人口只有700万,而内地有13亿人口,有着区位优势的广州,对接港澳市场前景巨大。广州从中学习到如何输出具有国际性的文化产品,提升广州文化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

    对于定位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南沙,目前正在吸引港澳高端人才入驻一起建设。“南沙的发展需要有高端人才做支撑,要把港澳高管人才引进来”。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学研究员、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南沙要打造港澳高管人才引入示范区,在打造营商环境、宜居环境的基础上,南沙还要打造成港澳高管人才引入示范区。

    要留住高端人才,意味着机制体制相应要做出变通。南沙自贸片区已经率先实现“负面清单”,并且创立“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将粤港人才交流和创业合作的内容纳入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重点工作。人才引进方面,今年广州出台了人才绿卡制度,暂无落户意向的非广州户籍产业领军人才,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享受广州市市民待遇,并为外籍产业领军人才提供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这些改变,从本质上看,为广州进一步深入改革,提供了更多参考价值。

    广州还尝试在制度上全方位对接港澳。“南沙自贸片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承接两个不同地区都能接受的基本制度。”丁力认为,这种制度实施的探索使命要在南沙完成,“这里不仅是发展特区更是改革特区。如何让制度更为国际化,显然是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着手。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政府要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去管,南沙应在制度上全方位对接港澳”。

     纵深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

    在刚刚获批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国务院对广州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对广州的定位首次从省会、华南层面,上升到了全国乃至国际层面。引领一个区域发展,代表广东乃至全国参与国际竞争,这是国家赋予广州的历史重任。

    在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广州的两个“国际”定位,与其实际情况吻合。一方面广州是传统的商贸城市,商贸是广州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广州近几年提出了三中心一体系战略,重点建设三大战略枢纽,其中就包括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一定位获国务院批复也说明了国家对于广州的肯定。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再高则认为,在城市定位上,广州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要建成区域的现代金融中心,目的是为了聚集人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商贸是广州的强项,未来要继续保持并且强化。在国家的金融中心层面,广州可以从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开始推动广州金融业的发展。

    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其他城市强劲追赶的形式,国家要求广州继续作好发展排头兵,广州所面临的压力巨大。扩大广州发展空间,从内部而言,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格局下,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等概念成为土地利用中经常被提及的。根据正在编制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规模85平方公里。

    胡刚认为,未来广州人口可能会继续上升,但规划提出的建设用地却十分紧张,国务院批复特别强调要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这特别强调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强调了广州要从外延拓展到内涵提升。

    除了“修炼内功”,广州还需要做的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区域协同发展,这不仅是国家对广州的要求,也是广州自身必须走的路径。广州”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发挥省会城市作用,增强跨区域高水平服务功能,推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在胡刚看来,广州的城市规划不能仅考虑自身,还必须以都市圈的概念,来统筹考虑其他周边城市。从国际上来看,不仅仅以行政单位为区分的大都市圈概念,比如大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已经相当成熟了。

    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昌道励 刘怀宇 黄祖健 谭亦芳